content

《辛德勒的名單》被差評圍攻: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反對什麼(視頻)

作者:葉克飛  2023-10-22 07:01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這兩天,電影史上的經典反戰名作《辛德勒的名單》在B站上被瘋狂打差評,評分一度低至4.1分。而在豆瓣上,也有大量新的一星差評湧入,但作為曾有一百多萬人評價過的經典之作,目前的評分仍然保持在9.5分。

許多朋友都在慨嘆世事之變,認為「新一代小將」再度誕生。我倒是仍然心存樂觀,因為這種極端反人類的行為,注定不會是全部,而且即使喧囂一時,也不可能持久。這些瘋狂打差評的人們當然是危險可怕的,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也不清楚自己的立場,但正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做什麼,所以最終也不可能戰勝邏輯和常識。

豆瓣

今年是《辛德勒的名單》上映三十週年,它是史上最偉大的商業片之一,不但在1993年獲得3億美元的全球票房佳績,也被視為展現人性光輝的作品。

故事的主角是身在波蘭的德國人辛德勒,二戰時期雇佣了一千多名猶太人在其工廠工作,幫助他們避免被屠殺的厄運。

多年前,我曾遊走於波蘭克拉科夫的卡齊米日街區,這裡是《辛德勒的名單》的主要取景地,也是當年猶太人遭遇屠殺的悲傷之地。二戰後,這片曾經繁榮的街區幾乎變成空城,但是我探訪時,它已經迸發出勃勃生機。斯皮爾伯格的電影給了它重生的契機,但這並不是主要因素。歷史建築的修復,各種林立的商業,所依托的是人,是永遠無法被消滅的韌性,還有對美的尊重。只有真正熟悉歷史的人,才能懂得這種韌性和美的可貴。

1974年,辛德勒去世,遺體被安葬在耶路撒冷的錫安山,是唯一得以安葬於此的前納粹黨成員。二戰時期的他曾說:「我覺得猶太民族正在遭到毀滅。我對此別無選擇,必須幫助他們。」這一切都冒著巨大的風險,但善良和勇敢讓辛德勒戰勝了恐懼。

中國社會,討論國際衝突其實是門檻太高的事情,儘管連公園老大爺都能說上一天。這是因為大多數人的歷史知識和邏輯能力都不足以實現思考,更不要說亂七八糟的信息源了,撕裂也是必然。但每個人都應該有基本價值觀和正常人性,這是底線。

反法西斯是二戰的主旋律,也是正義,更是文明世界的準則。像希特勒這樣的歷史人物,早已蓋棺論定,不是可以用所謂辯證法去「有好有不好」式評價的。可在現實中,許多人因為現實的傾向而遷怒於歷史,甚至有人發出「當年希特勒不給力,沒把猶太人殺光」的反人類言論,這已經不是單純的無知,而是徹骨的惡。

《辛德勒的名單》作為經典電影,無論是主題還是藝術性,早已經受了時代與審美的一次次考驗。它也早已超越猶太人和二戰這一層面,直麵人類的道德困境,呼喚個體責任和獨立思考。無視作品本身、僅憑個人好惡對之打差評的行為,只算是單純的發泄,也讓自己站在了世界的對立面。

與之相對的是,以「手撕鬼子」等奇葩劇情招致過無數批評,早已淪為笑柄的抗日神劇《抗日奇俠》,之前卻曾經被大量用戶打出五星好評,一度從3.4分飆漲至6.7分。這種行徑真的愛國嗎?顯然不是,「手撕鬼子」這樣的情節恰恰是對無數烈士的侮辱。

對文藝作品上綱上線,動輒以政治情緒煽風點火,製造各種仇恨和極端言論,本質上是非黑即白的極端思維作祟。很多人慨嘆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會變成這個樣子,可是想想許多老人的思維模式,就會知道有些歷史的傷疤從未消失。

記得當年《色.戒》上映時,也有人入稟法庭,要求撤銷《色.戒》的電影片公映許可證,並在全國範圍內停止發行和放映。他們認為《色.戒》「褻瀆先烈,宣揚漢奸,損害國家榮譽,踐踏民族尊嚴,危害社會公德,挫傷民族自豪感」。這樣的大字報式批評,誰又不眼熟呢?

按照對《辛德勒的名單》和《色.戒》打差評的思維模式,任何一部文藝作品都會被上升到意識形態層面遭遇抨擊,唯有專門打造的樣板戲「經得起考驗」,文字獄會成為家常便飯。

在文明社會裏,容忍自己不喜歡的觀點、政治認知和文藝作品,都是文明人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沒有這樣的包容和理性,社會就會走向極端。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在現實中,越來越多的人無意或有意滑向這個極端。

這種狀況不僅僅出現在政治層面,前段時間,曾經感動無數人的華語愛情片經典之作《甜蜜蜜》,在上映27年後再度登上熱搜。不過這次是挨罵。

罵它的人認為,男主角黎明是一腳踏兩船,女主角張曼玉則是知三當三,整部電影三觀不正。一些年輕人嚷嚷,這部電影要是今天上架,肯定要把它舉報到下架。

這不是第一次,隨便找一部老港產片、老港劇、美劇英劇日劇韓劇,或者當下的影視劇,彈幕裡都有無數「一腳踏兩船」「小三」「渣男」之類的字眼。只要一個人在感情中面對取捨,一段感情涉及三角戀,男女角色就會挨罵。

即使是《甜蜜蜜》,那些批判它的人不會關心男女主角在大時代下的沉浮,在異鄉互相取暖的底層故事,甚至連完整電影都沒看過,就第一時間做起了衛道士。

許多經典之作都因此被批判,《廊橋遺夢》的婚外情主題就被批判過,《泰坦尼克號》的男主角被指斥為「男小三」。甚至連《梁祝》都沒被放過,有人認為馬文才和祝英臺早有婚約,梁山伯和馬文才是同窗好友,居然撬兄弟牆角,是絕對的「男小三」。

影視作品如此,文學作品也一樣,只要角色有換女友、出軌等情節,都有可能會挨罵。至於能不能登上熱搜,那得看「運氣」。

不知什麼時候起,年輕人對一個人的評價,漸漸趨向於衛道士思維,也更像如今的老人——也就是我們的父母那輩人,在一次次運動中成長,習慣了非黑即白。無論電影、電視劇還是書,抑或是現實,一個角色、一個人在他們的評價體系裡,只有兩種結論,一是「渣」,一是「不渣」。一切情愫只要不符合封建禮教式的要求,就是「渣」。在他們眼中,人沒有複雜的感情,沒有不同階段的心境,沒有喜怒哀樂,沒有情緒波動。

在我看來,這是思考上的懶惰,更是一種智力缺陷。

許多人會詫異,為什麼21世紀了,世界文明如此多元,可竟有那麼多年輕人就像被清朝人奪舍一般,主動當起了衛道士,熱衷於審查各種經典文藝作品,天天批判這個是渣那個是小三。其實有什麼好詫異的呢?有看樣板戲長大的老人,當然就有主動審查自己,主動營造樣板戲氛圍的年輕人。因為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審查無處不在,審查也是他們能夠從老人那裡學到的唯一東西。

你隨便找個老人,八成以上機會都是衛道士。他們會說,許多電視劇、電影和書籍都是有害的,亂七八糟,充斥著各種資產階級價值觀,把孩子都教壞了——這不妨礙他們自己天天抱著那些抗日神劇不放,連「我爺爺九歲時就被日本鬼子殺害了」這樣的台詞都覺得瑕不掩瑜。他們對文藝作品的審視,往往也是二元對立的,即使他們從小批鬥老師、打砸文物、不學無術,也不妨礙他們將「世風日下」歸咎於他們的下一代和外國。

我這代人是相對幸運的,曾經難得見到一些光亮,當然,成長過程中也習慣這些光亮被老一輩批判——小時候,誰沒聽過「看武俠小說就會跑去學功夫幹壞事」「看香港電影就會變古惑仔」之類的武斷臆測呢?

真正遺憾的是,這樣的光亮也會被比我們更年輕的人批判。《甜蜜蜜》乃至那一時代的流行文化,曾經滋養我們這代人。對於中國人而言,它甚至是歷史上最包容開放的時光。只是,如果你不珍惜曾經見到的光亮,那麼光亮也會離去。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百家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