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廠技術工人(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3年7月12日訊】近年來,每逢中考前後,「普職分流」都是熱門話題。對於家長來說,「普職分流」簡直如同鬼門關。多數家長都會認為,進了普通高中就還有希望,進了職高「孩子就完了」。
這種心態當然可以理解,儘管許多專家試圖解除這種憂慮,告訴家長中職學生也能考大學,但沒有幾個家長會認同專家所言。從數據上來看,專家的辯護也是無力的,比如2020年,中職學生只有35%直接就業,其他都繼續求學,這個數字看起來不錯,但其中只有10%考入本科。相比普通高中,差別顯而易見。更重要的是,職高的生源素質、求學環境和師資力量,都很難讓家長信賴。即使部分家長希望自家孩子進入職高學點技術,許多職高也有與社會、科技脫節的問題。
也有專家選擇搬幾塊「他山之石」來勸慰家長,比如德國就是個經常出現的例子。專家會告訴家長,德國就是普職分流模式,初中畢業後,六成孩子會進入職業高中,只有四成孩子能讀普通高中。潛台詞就是:「看,德國這麼發達的國家,都是搞普職分流的,而且分流的比例還很誇張,能上高中的只有四成。」
我特別反感這種比較,因為它是典型的雙標,還是「談到義務就與國際接軌,談到權利就講國情」那一套。如果要求民眾像德國人那樣承受「普職分流」,首先要問的是,民眾是否享有德國式「普職分流」的權利。
前幾年,我在寫作《德國的細節》一書時,專門研究了德國的普職分流。
德國工業的根基,除了強大的研發能力外,便是龐大的技術工人群體。儘管經濟發達,工業化程度極高,但德國並沒有強調高校的「大躍進」,也沒有提出大學生普及化,高校錄取率和畢業率都不算太高,目前也有60%的年輕人沒有進入大學,他們的去向是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的最佳就業方向當然是技術工人。在德國,產業技術工人的地位相當之高,薪水也很不錯,普通技工的收入已在德國人均收入之上,如果是高級技工,收入可以倍增。當然,想轉為高級技工,需要4-6年工作經驗,還需要經過1000個小時在培訓,以及專業技術、現代經濟理論、法律基本常識和企業管理等四個方面的考試。
所以,人們無需追求所謂的高學歷,也不會鄙薄工人身份。據說,在德國的就業市場上,僱主看重的並非學歷高低,而是學歷和專業與自身需求的契合,所以職業教育反而更受企業青睞。甚至有一種說法:在德國,除了如保潔等技術要求不高的職業外,德國企業不會招聘沒有相關專業培訓背景的員工。
相比大學,職業教育也更受一些年輕人的青睞。如果一切順利,一些人可以在26歲左右成為高級技工,同時因為此前幾年作為普通技工的經驗,有了一定經濟積累。可如果選擇讀大學,以德國大學的學制,26歲恐怕還沒畢業(德國大學要求非常嚴格,許多人需要延長學年來修足學分,前些年的平均畢業年齡是26.7歲)。
何況,職業教育出身者如果想進入大學繼續深造,也有許多便利條件。職業教育經歷可以被記入大學學分,而且畢業後在歐盟範圍求職也更具競爭力。不過即使如此,前幾年也有不少德國人認為過早分流不利於德國的未來,希望能夠改革這一制度。
看到差別沒?德國的普職分流之所以被人們所接受,不是因為職業高中有多少人能讀大學,而是在於它的就業方向。技術工人的收入和社會地位都有足夠保證,他們不但不是社會底層,反而還是整個德國經濟體系的中堅力量,德國工業離不開一代代技術工人。
更重要的是,德國的技術工人與德國城市市長、德國各部門公務員的社會地位沒有差別。比如大家的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都是免費入讀公立學校,除非對孩子未來有特別要求而且家裡經濟條件又允許的才會花錢入讀私立學校。德國公務員乃至官員在子女入學方面沒有照顧名額,個體不需要為了這些便利而去考公並拚命往上爬。
即使沒有成為技術工人,從事社會其他職業也不會在社會地位上有什麼差異。職高學生和大學生都可以去做餐廳侍應或超市收銀,他們不會覺得這是一份不體面的工作,區別僅僅在於學歷越高的人,未來的就業選擇空間就越大。
中國人說起「職業不分貴賤」,往往會報以嘲笑,並用「社會經驗」否定這一說法。他們說的當然有道理,因為強調所有職業的「平等」確實很荒謬。但某種意義上,他們是先行曲解了「貴賤」一詞。在任何國家任何社會,不同職業都存在很大差異,而且差異是全方位的。有些看起來更體面,有些沒那麼體面,有些收入高,有些收入低,有些社會貢獻更大更廣,有些看起來很平凡,這些都是事實。所以,職業的差別是存在的,不同價值觀下的高低也是存在的,有條件的家庭希望孩子去當律師當牙醫,而不是當收銀員,當然是正常思維。但「職業不分貴賤」的「貴賤」,本質上指的是人的權利。
也就是說,在職業差異的前提下,個體當然有收入、階層上的差異,但享有的社會基本權利卻應該是一致的。比如富人家孩子和窮人家孩子,都有受教育的底線權利,無非是富人家孩子可以在這個底線之上有更多選擇,既可以去免費公立也可以去貴族私立,這就是「不分貴賤」。
所以,中國人對「普職分流」的恐懼,一方面當然是基於現實,基於社會本身存在的觀念歧視。就像希望孩子考公一樣,除了對穩定的追求之外,如果有個一官半職,也會顯得更體面,並有許多實質上的便利。但另一方面,對「普職分流」的恐懼也與大多數家庭一貫的教育方式保持了一致,可以說,許多家長自己就是將孩子推向困境的幫凶。
我生於80年代,負責任說一句,我接受的社會教育和現在孩子接受的社會教育,在許多方面沒有本質差別。「你如果不好好學習,以後就只能掃大街」之類的話,在中國家庭出現的頻率極高。許多職業早已被定性為「賤業」,是不好好學習的惡果。也正是這種思維,讓「進了職高,孩子就完了」的思維更加根深蒂固。
希望孩子好好學習,這當然是對的,但以「不好好學習就只能掃大街」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我認為是極其糟糕的做法。因為它只會加固孩子的等級意識,無法學會真正尊重他人。
中國人談「尊重」,往往與權力掛鉤,尊重的程度會與對方的社會地位、身家和話語權成正比。即使「不要隨便得罪人」的社會經驗,也不是出於對底層的尊重,而是僅僅擔心「有些人什麼都幹得出來」。對職業的貴賤判斷,也是一種思維傳統。
但當父母總是用「不好好學習就只能掃大街」「不好好學習就只能進工廠」的「社會經驗」來教育孩子時,孩子可能連虛偽的客氣都學不會。這種教育方式越普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就會越多,各種社會矛盾也就會有越來越大的激化可能,最終催生各種不安全。
當然,情況肯定會有所改觀,雖然是被動的——985名校畢業生送外賣也不是新鮮事,外賣騎手裡的本科率越來越高。所以,父母說「不好好學習就只能送外賣」,可能對孩子已經失去鞭策作用,只是在預言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