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濁」一族 中藥食療有助降血脂(組圖)
中藥配合食療降低血脂肪
高血脂症會使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等病變的機會增加。
有沒有血油?會不會血濁?是許多病人關心的問題。現代人由於營養過剩,已成為健康的負擔,平均每十個成年人就有一至二人患有高血脂症,中年以後,更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成為「血濁」族。這些問題若未能及早改善,則發生心血管疾病及腦中風等病變的機會將大為增加。身陷脂肪重圍,如何展開脂肪驅逐戰,成為你我的重要課題。
當然,脂肪既然存在體內就有其用處,比如皮下脂肪可以協助人體適應外界的溫度,包住內臟的脂肪則如同保護墊,能夠對抗外來力量的衝擊,脂肪還能攜帶重要的維生素A、D、E、K,來幫忙皮膚、眼睛、骨頭和心臟發揮功能,包括身體要製造賀爾蒙,都需要用到脂肪。再就膽固醇而言,膽固醇參與細胞的生長、荷爾蒙及腦中神經傳遞物質的合成,若合成缺乏,將出現精神及行為上的異常,可能增加了憂鬱、自殺及意外傷害,如跌倒、撞傷、腦出血的發生。三酸甘油脂(中性脂肪)最主要的功用則是做為能量貯存的場所,並且在人體有活動需要時,提供熱量的補給,同時補充水分,維持生命所需。所以,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都是維持生命活動力所不可缺少的。但是凡事過猶不及,當血脂濃度太高,便會堆積在血管內壁上,久而久之,造成動脈硬化,引起血栓形成,使血管內腔狹窄、彈性及張力減少、血液循環供應不足,甚至造成血管阻塞,引發心絞痛、心肌梗塞等各種心臟血管疾病,以及腦出血、腦梗塞等腦血管病變。
《本草綱目》記載山楂能「化飲食消肉積」,實驗結果證實能抑制膽固醇合成。
中醫認為,高血脂症的發生是肝腎虧虛、痰濕瘀阻所致,由於肝腎虛損引起陰陽失調、代謝功能異常,若再攝取過多的甘美油膩食物,導致痰濕中阻,體內血脂濃度過高,於是血液黏稠度逐漸升高,血液循環變慢,久之則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瘀痰濁、痰濕阻絡。所以治療上必須採取活血化瘀、化痰瀉濁、兼補肝腎;結果不僅可使血脂肪降低,更重要的是,促進整體的代謝循環,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同時達到治病防老的效果。近來的研究也發現,一些中草藥的確具有降血脂的作用。例如《本草綱目》記載山楂能「化飲食消肉積」,實驗結果證實能抑制膽固醇合成,有促進消化、通血脈及降血脂作用;澤瀉常用於利尿去濕,也有降血脂的功效,而同類藥物中,茵陳及車前子,亦有降血脂效果。何首烏雖用於補血,也能降低膽固醇的腸道吸收,達到降血脂的功效,在適當的場合,可以考慮老藥新用。
不管是膽固醇過高或三酸甘油脂過高,患者都應該少吃油脂,特別是豬油、牛油等含有高飽和脂肪酸者,宜改用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油脂,如葵花油、大豆油、玉米油等。膽固醇偏高的人,除了少吃腦、肝、腰子、腸子、蛋黃(每週不超過二至三個)、蟹黃及豬皮、雞皮、鴨皮、魚皮等食物,並要減少甜食,因為糖分是合成膽固醇的原料;至於三酸甘油脂偏高的人,特別要注意不能飲酒、咖啡,不能吃甜度太高的水果。
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可幫忙降低膽固醇。(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如蔬菜、穀類、海藻和菇菌類,可幫忙降低膽固醇,此外,如乾豆類、燕麥麩皮、生洋蔥、大蒜、胡蘿蔔、蘋果、酪梨、核桃、秋刀魚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