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暑濕俱盛的季節,人體容易因感受暑熱加濕邪導致生病。(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早在清代初期,中醫新安醫家汪昂就已提出「暑必兼濕」一說。即是指在夏令暑濕俱盛的季節,此時雨水較多,暑熱、空氣濕度皆達到全年最高點,而人體容易因感受暑熱加濕邪導致生病。
用現代醫學角度的試驗結果來解釋暑濕的話,那就是當環境溫度較高時,人體需要通過排汗蒸發體內的熱量,但如果此時空氣濕度較大,人體汗液蒸發較慢,人體就會感到不適,甚至致病,成為暑濕體質。
而中醫也認為,長夏時節,脾當令,脾、胃臟主管食物消化吸收及精微輸布而滋養全身。如果空氣暑氣濕熱,那麼脾臟運化水濕的過程容易受濕邪侵犯,一旦有此情況,就會影響體內水分和濕氣的運化輸布而致病。
暑濕體質自檢
身熱無汗、頭痛身重、心煩口渴、胸悶脘痞。
噁心嘔吐、腹脹便泄、疲勞嗜睡、不思飲食。
咳嗽多痰、舌苔黃膩、脈緩。
三個穴位調理暑濕體質
中醫:「三穴道」調理暑濕體質。(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對於暑濕體質的個體,須要以健脾使其運化功能正常為優先,然後再順應長夏氣候的特質,加以食養,開胃益氣。若脾胃功能正常,侵入人體的暑濕之氣才能及時被排出來,這是保證人體少受或免受暑濕之邪的前提。
按摩外關穴
此穴道「外」是外部的意思,「關」是關卡的意思。顧名思義外關穴猶如人體的關卡一般,是能讓穴外的氣血物質和體外邪氣無法進入穴內。同時外關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它和肝、膽經都有聯繫,有通經、止痛、清熱、消腫等功效,可治風寒或暑濕邪氣。
取穴位置:位於前臂背側,手腕橫紋向上三指寬處,與正面內關相對。
按摩:用大拇指指尖掐按外關穴100~200次。
注意事項:偏頭痛發作時,用大拇指揉外關穴、太陽穴,每穴各揉3分鐘,疼痛就會明顯緩解。
健脾開胃的兩大穴位:
1、三陰交穴
此穴道是三條「陰」的經脈(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交匯之處,以中醫的角度可以說是「肝脾腎的健康」生命的命脈所在。三陰交穴穴名的意思是指足部三條陰經中的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按摩三陰交穴有益氣和血、健脾化濕、滋補肝腎、緊致肌肉、改善氣血不足、調理月經等功能,可以治療脾胃虛弱。
取穴位置:內踝尖直上三寸,位於脛骨的後緣。取穴方法是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關節內側,足內踝上緣四指寬,在踝尖正上方脛骨邊緣凹陷處。
按摩:拇指或中指指端按壓對側三陰交穴,一壓一放為1次;或先順時針方向、再逆時針揉三陰交穴,持續10分鐘
艾灸:艾灸三陰交穴的時間以少於15分鐘為宜,保持合適距離。
刮痧:從上而下縱向豎刮,一般見皮膚變紅為宜。
注意事項:女性月經期和懷孕期間,禁止揉按三陰交穴。
三陰穴示意圖(圖片來源:世茂出版社提供)
2、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屬足陽明胃經經脈。《四總穴歌》中說道:「肚腹三里留。」意思是指,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過足三里穴來擺平。足三里穴有燥化脾濕、生發胃氣的功效。
取穴位置:在膝蓋外側,找到膝蓋下方凹陷處之後,向下量測約4跟手指頭寬處即是
按摩端坐凳上,四指併攏,按放在小腿外側,將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處,作按掐活動,一掐一鬆為1次,連做36次。兩側交替進行。
艾灸用艾條溫灸足三里穴5~10分鐘,一天一次。
刮痧用面刮法刮拭足三里穴,以潮紅髮熱為度。
足三里穴示意圖(圖片來源:溫嬪容醫師提供)
摘自《體內排濕》/王柳青、翟煦(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師)/悅知文化
責任編輯: 恆正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