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最大的節目,就是晚上看花燈和猜燈謎了。(攝影:靜容/看中國)
又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是一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上元節、小正月或元夕;元宵節最大的節目,就是晚上看花燈了,所以又稱燈節。
賞花燈
據記載,元宵節賞花燈的習俗源自於漢朝。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漢文帝就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挂,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有關元宵花燈的詩詞更是數不勝數,如隋煬帝楊廣,在《元夕於通衢建燈夜升南樓》中寫道:「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用燈光與焰火描寫了當時元宵節的繁華。
到了萬國來朝的盛唐時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無論是皇宮還是城鄉街道,處處張挂彩燈,人們還製作出巨大的燈輪、燈樹、燈柱等,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而且在元宵賞燈期間,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連宵禁也取消了,一年只有這三天例外。
劉肅在《大唐新語》中就有記載:「京城正月望日,盛飾燈影之會,金吾弛禁,特許夜行。貴臣戚屬及下俚工賈,無不夜遊。」
唐朝著名詩人盧照鄰也在他的《十五夜觀燈》一詩中描述了當時元宵之夜萬人空巷、賞燈遊玩及城門大開的一片燈火輝煌的熱鬧氣氛:「錦裡開芳宴,蘭缸艷早年。褥彩遙分地,繁興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宋代更是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而且持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多彩。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就寫下千古絕唱《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南宋後期的名臣、詩人吳潛在《柳梢青》(己未元夕)一詞,寫下的「萬盞華燈」更能窺見當時元宵賞花燈的盛況,他是這樣描述的:「好把元宵。良辰美景,暮暮朝朝。萬盞華燈,一輪明月,燕管秦簫。何人帕墜鮫綃。有玉鳳、金鸞繡雕。目下歡娛,眼前煩惱,只在今宵。」
還有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所寫的那首膾炙人口的《青玉案.元夕》,堪稱元宵詩詞的經典,特別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更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
到了明代,元宵節賞燈已從宋朝時的五天,改為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明代王磐在他的散曲《古蟾宮.元宵》中也寫下了元宵見聞:「聽元宵,往歲喧嘩,歌也千家,舞也千家。」這句小令,完美的詮釋了元宵節的熱鬧喧嘩場面。
明代著名大才子唐伯虎,在他的《元宵》一詩中也寫下元宵節的滿城燈市、熱烈熙攘的場景:「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而到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另外元宵節除了賞花燈這個主要習俗外,還有吃元宵這一重要習俗。我們從清代詩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詞》詩中,就能讀出元宵的香甜和美味:「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做丁桌
在潮汕地區,元宵節賞燈,還有一番美好的寓意。因「燈」與「丁」是同音,所以元宵節點燈(籠)就有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的美好寓意。
所以在潮汕地區,過去一年家裡有添男丁的人家,就要在元宵節這天大擺宴席請客,邀請親朋好友來慶祝,以慶「出丁」,俗稱「做丁桌」。
元宵節還被稱為古代的情人節,因為在這天,那些平日養在深閨人不識的未嫁女子,便可在這天出門賞燈。在潮劇(潮州戲)中就有一出叫《陳三五娘》的經典劇作,講述了南宋年間,泉州才子陳三,因送哥嫂往廣南赴任,途經潮州,於元宵燈市邂逅潮州千金小姐黃五娘,兩人一見傾心,並且歷經了種種磨難,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麗愛情故事。
打鐵花
元宵節除了賞花燈、吃元宵外,有的地方還有看「打鐵花」焰火的特色民俗。
什麼是「打鐵花」呢?
「打鐵花」是一種大型的民間傳統焰火,是中國古代匠師們在鑄造器皿過程中所發現的一種民俗表演技藝,始於北宋,盛於明清,至今已有千餘年歷史。
「打鐵花」多流傳於黃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為流行。「打鐵花」在陝西,叫作「打鐵梨花」,在福建莆田叫「打砂花」或「壺山砂花」。
打鐵花歷史悠久,表演氣勢磅礡、場面宏大,是民間焰火之最。表演時,民間藝人們將鐵塊燒至千度以上而熔化,舀出鐵水拋向空中,用蘸過水的木槌,奮力擊打,鐵屑漫天飛舞,霎時星火四濺。璀璨絢麗的「鐵花雨」,在夜空中漫天飛舞,四散開來,像是無數的菊花滿天綻放,場面蔚為壯觀。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所描述的,可能就是打鐵花的場景: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隨著現代煙花禮炮的出現,打鐵花習俗已慢慢失傳,淹沒在歷史的煙塵中。
責任編輯: 張雲峰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