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又名「肩凝症」。(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般而言,罹患五十肩的女性患者多於男性,雖然左右兩肩都有機會發生,但以左肩比率較高,而兩邊同時發生的機會很少。如果手臂上舉可碰到耳朵,而手背到背後可碰到對側肩胛骨,就不用擔心有五十肩。
由於不動較不會引起疼痛,所以很多病人盡量不動,結果使得活動受限愈來愈厲害,變成惡性循環。許多病患會因而變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獨臂俠。
五十肩的臨床症狀可約略分為三個時期:
1、疼痛期:約可持續六個月,此時病人感到肩部各方向的動作均會引起疼痛,痛點通常難以準確定位,而且常會有放射性疼痛至上臂或手肘。
2、僵硬期:約六至十二個月,此時關節不見得會痛,但非常僵硬不靈活,動作明顯受到限制,此後疼痛與僵硬可能又同時存在。
3、恢復期:此後六個月,會慢慢恢復,但很難完全復原。基本上,其症狀是一種惡性循環,越痛越不動,越不動越痛。
西醫的治療,在急性期,關節活動限制還不明顯,口服消炎藥及熱療對減輕疼痛都有幫助,關節內注射類固醇也可減輕疼痛。但若活動已受限制,則要加上運動治療才會有效。運動的目的在於止痛,增加關節活動度,增加肌肉力量、耐力與協調等。
罹患五十肩的女性患者多於男性。(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認為五十肩是由於過度勞累,或因年老體衰,肝腎氣血虛損以致筋失濡養,加上風寒濕邪氣乘虛侵襲肩部經脈所致,稱之為「漏肩風」。由於寒主收引,風寒侵襲經脈,遂致氣血阻滯、筋脈凝滯而成肩痛,故又名「肩凝症」。辨證中多屬「痺症」的範圍。
治療上以調理氣血、祛風散寒、化濕通絡為主。方藥的使用宜補氣血、益肝腎、溫經絡、祛風濕,可內服三痺湯加減來治療。
五十肩患者的運動復健,有利於肩部機能的恢復。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1、彎腰畫圈法:患者站立,足稍分開,向前彎腰九十度,患肢下垂,作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畫圈動作。
2、手指爬牆法:面對牆壁站立,舉起患肢,手指觸牆,沿牆向上徐徐爬行到最大限度,然後向下回到原位。
3、體後拉手法:雙手置於背後,健側手握患側手腕部,健側手拉患側手向上到最大限度。
4、後伸摸背法:患側手置於背後,手背貼背,盡力向上,到最大限度。
5、高舉摸耳法:患者站立或坐著,患肢高舉過頭頂,盡力移到對側耳朵。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
責任編輯: 王欣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