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勸忍百箴》反映了中國忍文化的深刻內涵。(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
《勸忍百箴》的作者是元朝的許名奎,書成於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勸忍百箴》共計一百篇。其內容包括忠孝仁義、喜怒好惡、名譽權勢等多個方面。全書以一百篇箴言的方式,傳達中國忍文化的深刻內涵。
古訓嘉言可以作為今日之借鑒,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本篇為讀者介紹《勸忍百箴》中《禮之忍》的四個有關忍的歷史實例。
〔原文〕天理之節文,人心之檢制。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當以敬為主,非一朝之可廢。
[大意]禮是根據天理的要求制定出來的,是對人心的節制和規範。出門就如同要去拜見貴賓,治理百姓就如同參加重大祭禮。應當以恭敬為主,任何時候都不能廢弛。
〔原文〕鉏麑屈於宣子之恭敬,漢兵弭於魯城之守禮。郭泰識茅容於避雨之時,晉臣知冀缺於耕饁之際。
[大意]鉏麑被趙宣子的恭敬所折服,漢朝的軍隊由於魯城遵守禮儀而停止進攻。東漢的郭泰在避雨時,目睹了茅容端莊恭敬的舉止,晉臣臼季見識了冀缺夫妻耕田送飯時的相敬如賓。
筆者介紹一下《禮之忍》中提到的四個歷史故事。
1.鉏麑屈於宣子之恭敬
鉏麑,是晉國著名的大力士。趙盾,即趙宣子,春秋中前期晉國卿大夫,趙衰之子,傑出的政治家、戰略指揮家。
晉靈公姬夷皋執政時期,貪圖享樂,殘虐不君,受到了正直的佐政大夫趙盾的多次勸諫,因此晉靈公感到非常不高興,就派遣武藝高強的鉏麑去刺殺趙盾。
一天黎明前,鉏麑潛入了趙盾家的大院,摸到了趙盾的房間,發現門已經大開了。原來趙盾勤於國事,已經盛服準備上朝,因為時間還早,就坐著閉目養神,嘴裡還喃喃念著勸君的話。趙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動了鉏麑,鉏麑是個有正義感的晉國人,實在不忍心刺殺趙盾,便又退了出來。
鉏麑為難地在門外嘆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賊民之主,不忠。棄君之命,不信。有一於此,不如死也。」便一頭碰死在門口的槐樹下。
2.漢兵弭於魯城之守禮
漢高祖建立漢朝的前期,天下初定,當時魯城還沒有攻下。公元前204年,劉邦為解除滎陽相持的僵局,命令靳歙擊斷楚軍從滎陽至襄邑的糧道,命令灌嬰擊斷了楚軍從陽武至襄邑的糧道,離開滎陽,攻打楚國後方的二號大本營——魯城,劉邦指揮的漢軍正在攻打魯城項冠。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敗後,項羽烏江自刎。
李將軍,是魯城的守將,在項羽死後仍然堅持不降。劉邦想去屠城,到了城下,還能聽到城裡奏樂朗誦的聲音,因為這是個守禮的城邦,是為他的主人守節。於是劉邦派人把項羽首級送往谷城並為項羽發喪,李將軍逐率軍投降。守禮儀可以消除戰禍。
3.郭泰識茅容於避雨之時
郭泰,字林宗,東漢時期名士,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茅容,字季偉,東漢時期名士。
茅容,在四十餘歲時,在田野耕種,當時與農夫們到樹下避雨,眾人都平蹲著面面相對,只有茅容正襟危坐,舉止更加恭敬。郭林宗路過看見後,對他與眾不同的表現感到驚訝,於是同他交談,因而請求暫住他家。
第二天早上,茅容殺雞做成了菜,郭林宗認為是為他而做,等一會兒卻只給茅容的母親吃,而自己只以蔬菜和客人同食。郭林宗起身下拜說:「卿太賢德了!」於是勸茅容讀書,終於成就了德業。
4.晉臣知冀缺於耕之際
胥臣,字季子,中國春秋時代晉國政治家、教育家,又稱臼季、司空季子。冀缺,郤缺的別名,春秋時晉人。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名叫冀缺,他的父親犯下罪行被殺,他也因此被貶為平民,以務農為生。冀缺並沒有因為身份的變化和個人際遇的巨大轉折而怨天尤人,他一面勤勞地耕種以謀生,一面以古今聖賢為師刻苦修身,德行與日俱增。
有一次,晉國的大夫臼季出使魯國,返回時正巧經過冀缺家的田地。此時,冀缺的妻子正給丈夫送飯,只見她將飯碗高舉過頭頂,恭敬地遞給丈夫,像對待一個尊貴的客人一樣。冀缺也以同樣的禮節回敬妻子,恭恭敬敬地接過飯碗。冀缺吃飯的時候,妻子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到丈夫吃完後,妻子便收拾好餐具向丈夫告辭回家去了。
臼季看到這一幕,感動地讚嘆道:「夫妻之間能夠如此敬重恩愛,真是有德之人!假如有這樣的人來輔佐治理晉國,國家肯定會興旺不衰的。」
胥臣回去對晉文公說,郤缺是有德君子,不能因為他是罪臣之子就摒棄他。由於胥臣的極力推薦,晉文公決定不計前嫌,啟用郤缺,使其繼其父之位。郤缺果然是國之良才,很快就成為晉國朝堂不可或缺的重臣。公元前601年趙盾病逝,郤缺成為正卿,成功的保護了晉國霸業。公元前597年郤缺死後當年,晉國便被楚莊王打敗。
(待續)
責任編輯: 申思茗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