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忍百箴》反映了中国忍文化的深刻内涵。(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
《劝忍百箴》的作者是元朝的许名奎,书成于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劝忍百箴》共计一百篇。其内容包括忠孝仁义、喜怒好恶、名誉权势等多个方面。全书以一百篇箴言的方式,传达中国忍文化的深刻内涵。
古训嘉言可以作为今日之借鉴,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本篇为读者介绍《劝忍百箴》中《礼之忍》的四个有关忍的历史实例。
〔原文〕天理之节文,人心之检制。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当以敬为主,非一朝之可废。
[大意]礼是根据天理的要求制定出来的,是对人心的节制和规范。出门就如同要去拜见贵宾,治理百姓就如同参加重大祭礼。应当以恭敬为主,任何时候都不能废弛。
〔原文〕鉏麑屈于宣子之恭敬,汉兵弭于鲁城之守礼。郭泰识茅容于避雨之时,晋臣知冀缺于耕馌之际。
[大意]鉏麑被赵宣子的恭敬所折服,汉朝的军队由于鲁城遵守礼仪而停止进攻。东汉的郭泰在避雨时,目睹了茅容端庄恭敬的举止,晋臣臼季见识了冀缺夫妻耕田送饭时的相敬如宾。
笔者介绍一下《礼之忍》中提到的四个历史故事。
1.鉏麑屈于宣子之恭敬
鉏麑,是晋国著名的大力士。赵盾,即赵宣子,春秋中前期晋国卿大夫,赵衰之子,杰出的政治家、战略指挥家。
晋灵公姬夷皋执政时期,贪图享乐,残虐不君,受到了正直的佐政大夫赵盾的多次劝谏,因此晋灵公感到非常不高兴,就派遣武艺高强的鉏麑去刺杀赵盾。
一天黎明前,鉏麑潜入了赵盾家的大院,摸到了赵盾的房间,发现门已经大开了。原来赵盾勤于国事,已经盛服准备上朝,因为时间还早,就坐着闭目养神,嘴里还喃喃念着劝君的话。赵盾的勤勉和正直感动了鉏麑,鉏麑是个有正义感的晋国人,实在不忍心刺杀赵盾,便又退了出来。
鉏麑为难地在门外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便一头碰死在门口的槐树下。
2.汉兵弭于鲁城之守礼
汉高祖建立汉朝的前期,天下初定,当时鲁城还没有攻下。公元前204年,刘邦为解除荥阳相持的僵局,命令靳歙击断楚军从荥阳至襄邑的粮道,命令灌婴击断了楚军从阳武至襄邑的粮道,离开荥阳,攻打楚国后方的二号大本营——鲁城,刘邦指挥的汉军正在攻打鲁城项冠。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战败后,项羽乌江自刎。
李将军,是鲁城的守将,在项羽死后仍然坚持不降。刘邦想去屠城,到了城下,还能听到城里奏乐朗诵的声音,因为这是个守礼的城邦,是为他的主人守节。于是刘邦派人把项羽首级送往谷城并为项羽发丧,李将军逐率军投降。守礼仪可以消除战祸。
3.郭泰识茅容于避雨之时
郭泰,字林宗,东汉时期名士,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茅容,字季伟,东汉时期名士。
茅容,在四十余岁时,在田野耕种,当时与农夫们到树下避雨,众人都平蹲着面面相对,只有茅容正襟危坐,举止更加恭敬。郭林宗路过看见后,对他与众不同的表现感到惊讶,于是同他交谈,因而请求暂住他家。
第二天早上,茅容杀鸡做成了菜,郭林宗认为是为他而做,等一会儿却只给茅容的母亲吃,而自己只以蔬菜和客人同食。郭林宗起身下拜说:“卿太贤德了!”于是劝茅容读书,终于成就了德业。
4.晋臣知冀缺于耕之际
胥臣,字季子,中国春秋时代晋国政治家、教育家,又称臼季、司空季子。冀缺,郤缺的别名,春秋时晋人。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名叫冀缺,他的父亲犯下罪行被杀,他也因此被贬为平民,以务农为生。冀缺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变化和个人际遇的巨大转折而怨天尤人,他一面勤劳地耕种以谋生,一面以古今圣贤为师刻苦修身,德行与日俱增。
有一次,晋国的大夫臼季出使鲁国,返回时正巧经过冀缺家的田地。此时,冀缺的妻子正给丈夫送饭,只见她将饭碗高举过头顶,恭敬地递给丈夫,像对待一个尊贵的客人一样。冀缺也以同样的礼节回敬妻子,恭恭敬敬地接过饭碗。冀缺吃饭的时候,妻子恭敬地侍立在一旁,等到丈夫吃完后,妻子便收拾好餐具向丈夫告辞回家去了。
臼季看到这一幕,感动地赞叹道:“夫妻之间能够如此敬重恩爱,真是有德之人!假如有这样的人来辅佐治理晋国,国家肯定会兴旺不衰的。”
胥臣回去对晋文公说,郤缺是有德君子,不能因为他是罪臣之子就摒弃他。由于胥臣的极力推荐,晋文公决定不计前嫌,启用郤缺,使其继其父之位。郤缺果然是国之良才,很快就成为晋国朝堂不可或缺的重臣。公元前601年赵盾病逝,郤缺成为正卿,成功的保护了晋国霸业。公元前597年郤缺死后当年,晋国便被楚庄王打败。
(待续)
責任编辑: 申思茗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