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醫師分享不同類型「肥胖」的調理養生法(組圖)

 2021-11-15 08:5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肥胖
肥胖會造成許多身體新陳代謝的負擔。(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肥胖是一種營養障礙性疾病,指體內脂肪(主要指三酸甘油酯)過多或脂肪組織與其他軟組織的比例過高。判斷一個人是否肥胖,應該從身體質量指數(BMI)來考量。BMI=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最理想的指數是二十二,一般建議維持在十八點五至二十四之間。

肥胖會造成許多身體新陳代謝的負擔,常見症狀有怕熱多汗、呼吸短促、容易疲勞等,常伴有頭暈頭痛、心悸、腹脹、下肢浮腫。且肥胖可併發其他多種常見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心血管疾病、骨關節病、靜脈曲張、睡眠呼吸暫停、女性會有多囊卵巢症候群。

中醫認為肥胖多與痰濕有關,萬病以「痰濕」為首,肥人多「痰」。黃帝內經《素問・奇病論》言:「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以及《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也。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矣。」加上現代人多有久坐習慣,「久臥傷氣,久坐傷肉」,會導致脾氣虛弱、痰濕內停。且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臟能消化飲食,將養份輸送到全身,若正氣不足,會造成脂肪及痰濕瘀積於肌膚之中。或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變慢,腎陽氣不足造成氣滯血瘀,亦導致痰濕過重。因此肥胖是一種本虛標實、虛實兼雜的病證。

中醫運用多種方法治療肥胖,除了中藥調配還有針灸、推拿或食療等,另以穴位埋線的局部刺激加速燃脂、促進循環,在臨床試驗發現對體重、體脂肪率和腰圍等數值均有下降的效果。

肥胖的常見證型

(1)脾虛痰濕型

症狀偏虛胖水腫,容易頭昏頭脹且嗜睡,胸悶噁心,脹氣反胃,大便稀軟,手腳冰冷。舌體略顯胖大,舌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象緩。

治則健脾去濕,益氣活血。

(2)腸胃燥熱型

症狀雖胖但肌肉較結實,食慾特好、容易飢餓,口渴、喜歡冷飲,排便不順、大便乾硬。舌質偏鮮紅、舌苔易偏黃,脈象滑。

治則清胃瀉熱,潤腸通便。

(3)肝鬱氣滯型

症狀常見於女性,因情緒壓力而吃多發胖,性情易波動,胸悶短氣,月經不規則。舌質偏紅、舌苔厚膩偏黃,脈象弦。

治則疏肝理氣,行氣消滯。

運動
中醫認為肥胖多與痰濕有關。(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肥胖體質的寒熱虛實症狀

虛胖

1.食量小,吃得少。

2.容易疲累。

3.手腳感覺腫脹,蹲下時小腿腫脹感強烈。

4.與上半身比較,下半身更肥胖。

5.臉色蒼白帶青,講話虛弱無力。

6.全身怕冷,不易流汗。

7.尿液顏色清淡。

8.睡覺時經常做夢。

實胖

1.吃得多,且容易肚子餓。

2.容易便秘。

3.外表看上去比較壯實。

4.經常感到口乾舌燥,多濃痰、黃痰。

5.臉色紅潤。

6.小便的尿液較熱,顏色濃、濁、黃、深。

7.晚上睡覺時常會做噩夢。

陰性肥胖

1.下半身肥胖。

2.肌肉鬆軟。

3.痰多、水腫。

4.吃得少也不瘦。

5.基礎代謝率較差,體內的熱量容易蓄積無法釋放,手腳冰冷。

6.不易出汗。

陽性肥胖

1.全身肥胖。

2.肌肉結實。

3.容易出汗。

4.容易便秘。

5.血壓偏高。

羅醫師的調理養生之方

中醫內服法 三子山楂茶

材料:枸杞子三十克,山楂六克,決明子、絞股藍、荷葉、菟絲子各十克,烏梅三粒。

做法:將材料加水一千毫升,以中火煮開成藥茶後,可於白天當茶水飲用。

使用須知

・上述一包藥可用同樣水量再回煮一次。一日一包,一週約服用二至五包。當日未服用完的可放於冰箱冷藏。

・前述介紹的三種證型都可選用。

功效:枸杞、菟絲子滋肝補腎,絞股藍化痰去濕,決明子、山楂、荷葉潤腸通便、清熱活血,以上藥材合併使用可以對各種體質肥胖、排便不暢、活力差、血管有硬化傾向之患者,達到補養肝腎、消積通便的效用。

穴道按摩法 

穴道
腹部瘦身穴位。(圖片來源:蘋果屋出版社授權提供)

腹部穴道按摩

經常按壓以下四個穴道,可幫助腸胃消化蠕動,減少腹部贅肉,活絡肚臍四周的經絡循環,每次花個五至十分鐘,每天做二到三次,就能輕鬆達到收腹瘦腰的效果。同時再搭配腹部核心肌群的鍛鍊,如仰臥起坐,以及雙腳運動如騎自行車、跑步、有氧運動等,定會達到加倍的效果。

中脘穴

位於身體中心線上,在肚臍上四寸。

水分穴

腹部中線上,距離肚臍上方一寸(一拇指寬)的位置。

關元穴

腹部中線上,肚臍下三寸(四指寬)。

天樞穴

肚臍兩側,臍中旁開二寸(三指寬)處。

穴道
耳朵穴位。(圖片來源:蘋果屋出版社授權提供)

耳穴敷貼法

中醫認為「耳者,宗脈之所也」,透過王不留行籽對耳朵穴道給予刺激,可調控腸胃蠕動、減少飢餓感,間接達到抑制食慾的作用。

材料:王不留行籽、透氣膠布。

做法:至中藥行或各大通路購買王不留行籽,自行參考以下穴位對準進行敷貼,或是請中醫師協助穴位尋找。每日可按五十至一百次,用食、拇指按壓會有痠痛麻木感。

使用須知

・因穴道刺激有疲乏效應,身體習慣了會慢慢沒有效果,建議是「貼一週後休息一週再貼」,或是左耳、右耳輪流貼。

・貼約兩三天後須取下更換,洗澡時不用拿掉,有過敏及搔癢感者需注意即時取下。

本文由蘋果屋出版社授權刊載,摘自《中醫對症調理居家養生寶典》,作者:羅明宇。

来源:蘋果屋出版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