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從「立冬」談古人的大智慧(圖)

作者:劉超祺  2021-11-10 00:1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img3.secretchina.com/pic/2020/2-6/p2620822a12011689-ss.jpg
雪人(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一看月曆,啊!原來「立冬」就快到了!今年的「立冬」是在2021年11月7日(星期日),看來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立冬」都有一定的準確性,對於西方社會來說,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真佩服中國古人的智慧!

二十四節氣

2016年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決議,將中共政府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中國的四大發明就是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

中國傳統的「節氣」,我試圖簡單去介紹一下,其實都不難理解。

中國的華夏祖先觀察太陽的位置,將太陽週年運動軌跡,又稱黃道,即是太陽運行的軌道,當時人認為太陽是圍繞地球轉動的,太陽運動的軌跡重複的時候就是一年,再將一年分為廿四個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計算和實踐出來的一套曆法,至今已廣泛運用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裡。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的人們用「土圭」去測「日影」確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並根據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所引起的地面氣候的變化,將全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按照每個等份的特性起名,由此得出「二十四節氣」。

用現代天文學去演繹:夏至大概是太陽直射北迴歸線上,所以是北半球最炎熱、日間時間最長、晚間時間最短的一日;冬至大概是太陽直射南迴歸線上,是北半球最寒冷、日間時間最短、晚間時間最長的一日;春分和秋分大概是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和南迴歸線的中間,所以一日的日夜時間長短都一樣。

天文學以春分、夏至、秋分及冬至為四個主要季節的座標。根據這些指標,氣象學畫分每年的二、三、四月是春季,五、六、七月是夏季,八、九、十月是秋季,十一、十二、一月是冬季。

中國古代華夏祖先利用「土圭」來測地上的日影的方向和長度。「土圭」是古時一個簡單的天文儀器,製造方法十分簡單,是在地上插一支竹竿,然後在地上畫下一些刻度作為量度的記號,當陽光照射竹竿,在地上會留下影子的長度和方向,從中記錄和計算時間和氣候的變化。記得我以前在中學科學堂也做過類似的實驗。

古代華夏的祖先他們發現:每年有一日的日影最長,定為「日長至」,即是後來所稱的「冬至」;每年有一日的日影最短,定為「日短至」,即是後來所稱的「夏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間各有一日的日夜時間長短一樣,即是後來所稱的「春分」和「秋分」。

到了商朝,他們就將前人發現的四個日子,配合天氣的變化,編定了四個節氣,即是「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於是春、夏、秋、冬四季的觀念基本上形成。

到了周朝,當時的人將天氣與大自然的現象配合起來,形成八個節氣。

到秦漢年間,當時的人又將天氣與大自然的現象和農耕、人民生活方式配合起來,形成二十四節氣。

公元前104年,由西漢鄧平等人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為曆法的一部分,確立了「二十四節氣」在氣象、天文的地位。

前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二十四節氣」的命名都是根據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農耕的規劃和大自然的生態對氣候的反應,以便人民在生活上和農夫在耕耘上作出適當的反應。

四季與二十四節氣

一年有四季,每季有三個月,每個月有兩個節氣,每個節氣相隔約15天。春季在2月、3月和4月,共有6個節氣,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和穀雨;夏季在5月、6月和7月,共有6個節氣,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和大暑;秋季在8月、9月和10月,也是共有6個節氣,包括: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在11、12月和第二年的1月,亦都是有6個節氣,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一年就共有24個節氣。

由於夏天是日長夜短,而冬天則是日短夜長,為了節省能源同時充分利用日光來照明,於是有些國家在接近春分的時候將時間撥早一個小時,在立冬的時候將時間撥遲一個小時。這種以日照的早晚來調節時間的系統,美國、加拿大和澳洲稱為「日光節約時間」(「Daylight saving time」或者稱為「daylight savings time」,簡稱DST),又稱為「日光時間」(「daylight time」);英國、歐盟等國家稱為「夏令時間」「summer time」。

在「二十四節氣」的立夏,即5月6日,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歐盟等國家會實施「夏令時間」,就是提前時鐘一個小時,即是在5月6日實施「夏令時間」之前一晚臨睡覺之前將時鐘撥快一個小時,亦即是說5月5日少了一個小時,因此夜晚入黑得較晚一個小時。亦可以說5月6日「立夏」是「日光節約時間」的開始(「Daylight Saving Time」)。

在「二十四節氣」的立冬,即11月7日,美國、加拿大、澳洲、英國、歐盟等國家會實施「冬令時間」,就是延遲時鐘一個小時,即是在11月7日實施「冬令時間」之前一晚臨睡覺之前將時鐘撥慢一個小時,亦即是說11月6日少了一個小時,因此夜晚入黑得比較「夏令時間」早一個小時。亦即是返回「標準時間」。亦可以說11月7日「立冬」是「日光節約時間」的結束(「Daylight Saving Time Ends」)。

近赤道、熱帶地區、亞熱帶地區的大部分地區通常不會採用「日光節約時間」,就例如香港,在1946年至1976年、1979年跟英國採用過「日光節約時間」,因為香港1997年之前是英國的殖民地,所以有一段頗為長的時間跟英國採用了「日光節約時間」,香港人稱為「夏令時間」。1980年至1997年,以至到今日都沒有採用「日光節約時間」,主要原因都是:由於香港的地理位置的緯度不高,冬季和夏季兩季的日照時間跟長年實施「夏令時間」的歐洲、美加和澳洲等地區相比,日照的時間差距並不明顯,能源節約效益不太,但是執行「夏令時間」需要每年調校時鐘兩次,容易造成混亂,又與中國大陸、臺灣、日本、南韓、東南亞國家等鄰近地區不同,造成更多的混亂,故此,香港自1980年以來就不再實施「日光節約時間」。

從樂曲中反思

1. 周璇主唱《四季歌》

春季棒打鴛鴦各一方,夏季漂泊到長江,秋季夜夜夢家鄉,冬季願做當年小孟姜。所謂山有樹兮木有枝,絲蘿非獨生,願托喬木,是女子情真情深的的心聲。

2. 陳慧嫻主唱《飄雪》

「飄雪」引來「傷心的記憶,痛心的分了手,對對方仍熱愛情重」。

情是緣還是債,參透世情,冥冥中已有因緣安排,「人生本是一場夢,又何須追憶心痛。」花開也好,花落也好,就任由世情變幻罷!亦有它積極的一面。

3. 關正傑主唱《雪中情》

冰天雪地,兩人分隔,「寒梅傲雪,情如白雪,真心愛未泯。」表示情比金堅,要謹記真愛是一生一世的。

4. 姚莉主唱《雪人不見了》

以前,都有半個世紀以上,一到入冬,香港的電臺就會播放這首《雪人不見了》,好像要提醒我們冬天已經到了。唉!用不著他們提點,我們身為窮苦人家的孩子,吃不飽,穿不暖,一入深秋,還未到冬天,我們已經瑟縮一角,當年香港的冬天不及現在的暖,經常只有幾度,當然未凍至下雪。

5. 張學友主唱《藍雨》

「灰灰的天、空空的街、陰陰天、飄飄雨和冷冷雨交織出一張冷面」,帶來傷感。

唐代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意思是說:峰巒起伏竟然沒有一隻飛鳥,大路小徑竟然沒有一位行人,只有一位頭戴斗笠、披著蓑衣的漁翁坐在一支小艇上垂釣。寫實景的幾句,就構成一幅清幽脫俗的山水畫,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6. 電影「Frozen」《冰雪奇緣》插曲「Let It Go」

「靄靄白雪的山巔,席捲著狂風怒號,寒冷從未擾亂到她,她亦都可以隨遇而安。」迪士尼重新塑造出一個勇於面對困難的公主形象。告訴年輕的下一代不要做「二世祖」、「溫室裡的花朵」、「袋鼠族」或者是「隱閉青年」。

7. 電影「Frozen」《冰雪奇緣》插曲「Do You Want to Build aSnowman?」(《妳想堆雪人嗎?》

《冰雪奇緣》(「Frozen」)這套電影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擁有不同的個性,孩子特立獨行並不一定不好,孩子產生不容於社會的價值觀也不一定有問題,可能是未經有識之士發掘的專長,作為老師或家長的,還需要悉心去正面的引導,也要樂觀的去面對。這套電影亦藉著兩姊妹的感情去講出了家人之間親情的重要,且要互相扶持。

8. 齊秦主唱《大約在冬季》

「輕輕的我將離開你」,只能說一句:「親愛的你別為我哭泣,沒有我的歲月裡,你要保重你自己」,藉此送上祝福!

Zdenek Dejmek指揮Janacek Chamber Orchestra演奏義大利作曲家Antonio Vivaldi(韋華第)1721年作品「Four Seasons」(《四季》)之「Winter」《冬季》

《冬季》「不太快的快板」描述冬天冰天雪地、寒風凜冽的情景;「廣板」描述人坐在火爐旁享受悠閒、美好的時光。

另一方面,韋華第的音樂能提升腦部功能、專注力、記憶力和平衡心理和情緒。

9. 新馬師曾、吳君麗合唱《萬惡淫為首之乞食》

歌詞這幾句說得很好:第一句是「攬過床頭都算父母恩,恩恩怨怨不敢把我娘記恨」作為子女的,要謹記父母養育之恩,情比海深,有甚麼恩恩怨怨,都不能忘懷母親十月懷胎。第二句是「知我者惟有三尺嘅靈神。」當人生起一個念頭的時候,天地各神明都會知道,所以,人不要立壞心腸,以為沒有人知道就可以做壞事,其實,天網恢恢,疏而不漏,將來還是報在自己身上,這就是所謂業力輪報,因此,人要心存善念,正念才能正行。

10. Sara Bareilles和Ingrid Michaelson合唱「Winter Song」(《冬之歌》)

「Winter Song」的歌詞有這麼兩句:「Is love alive?And life will find away.」中文直譯這兩句英文就是:「愛還活著嗎?生活總會找到出路。」人就要好好的把握自己的人生啦!各位聽眾:我得要告訴你們,人不是為了當人,不是為了過人的生活,而是要把握人生,踏上修煉的路,反本歸真、歸善和忍。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若不降嚴霜,松柏不如蒿草。」

《硃砂擔》戲曲第二折有這麼幾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若不降嚴霜,松柏不如蒿草。」白話意解這段對白就是說:「做了好事會得到好的報應,做了壞事就得到壞的報應。若果天氣沒有嚴寒的冬天、沒有降霜下雪,松柏就等於蒿草一樣,就沒有分別了。」內裡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善惡沒有報應,天又怎能將做好事或做壞事的人分開呢?若果沒有報應,人積善就不如做惡了。

這些說話都是告誡人「善惡有報」是天理。做人就要做一個好人,做一個與人為善、難忍能忍和做一個真誠的人。其次,就是:「湛湛青天不可欺,舉頭三尺有神知。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這是出自清代錢彩所著的《說岳全傳》,《說岳全傳》講述:宋代抗金名將岳飛率領宋軍對抗金人南下入侵的英勇事跡。這個諺語的意思是說:無論做了好事或壞事,不要以為可以隱瞞上天,神明會一一監管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只是早來或者遲來。奉勸世人多行善積德!

小結

祝願各位能夠「反本歸真、歸善和忍」!

(文章經過刪減,文章原標題為:從「二十四節氣」的「立冬」說到「日光節約時間」)

来源:看中國投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