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舒伯特冥壽225週年紀念音樂會(圖)

作者:劉超祺  2022-01-23 10:5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img3.secretchina.com/pic/2021/1-24/p2864421a155403547-ss.jpg
舒伯特(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Ave Maria」(《聖母頌》)為何如此感人?甚麼是天籟之音?舒伯特在少於20年的作曲生涯中,為何能創作多於600首音樂?舒伯特最優秀的音樂作品有那些?

導言

舒伯特的全名是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生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維也納(Vienna,the Holy Roman Empire),1828年11月19日卒於奧地利帝國的首都維也納(Vienna,the Austrian Empire),享年31歲。是後期古典主義(the late Classical Period)和早期浪漫主義(the early Romantic Period)的一位奧地利作曲家。

音樂天才

舒伯特打從年幼就表現出天才一樣的音樂才華。他年幼的時候,他的父親教導他小提琴,他的哥哥教他鋼琴,他的進展神速,十一歲就考進了「帝國-皇家學院」(Katiserlich-königliches Stadtkonvikt)(Empire-Royal College),那是一所專為維也納的平民的優秀子弟供讀的書院,相等於今日政府資助著名的音樂中學。在那裡,舒伯特能夠得到全面的教育和音樂培訓。13歲,他寫下了在他生平中的第一首音樂作品,名為「Fantasy in Gmajor,D.1」(《G大調幻想曲,作品編號D.1》)的鋼琴曲、那是一首由兩個鋼琴聯彈的鋼琴曲。

蜚聲國際

1813年,舒伯特16歲,他從「帝國-皇家學院」畢業,跟著就跟隨當時著名的作曲家安東尼奧・薩里耶利(Antonio Salieri)學習作曲。1821年,舒伯特24歲,被接納為「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Gesellschaft der Musikfreunde in Wien)(the Association of Music Friends in Vienna)的會員。「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簡稱「維也納音樂協會」(Wiener Musikverein)(Vienna Music Association)成立於1812年,會址位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這個「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只有音樂造詣極高和對音樂有重大貢獻的音樂家才會被接納當會員。舒伯特被「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接納當會員對年輕的舒伯特來說,就大大的提升了他在維也納和甚至於在整個歐洲的音樂界的地位。

音樂作品

儘管舒伯特創作的生涯短暫,只有不足20年的光景,但是,他卻留下了大量流傳後世不朽的音樂作品,包括藝術歌曲(art songs)、交響曲(symphonies)、聖樂(sacred music)、歌劇(operas)、弦樂(string)和鋼琴作品等等,其中包括雅俗共賞的歌曲就有600多首,有「歌曲之王」(the King of Song)的美譽。

舒伯特作曲過程

舒伯特(Franz Schubert)是奧地利作曲家,他生於1797年、死於1828年,享年31歲,他這樣子去形容他作曲的過程:「我作起曲來像神一樣,簡單到將已完成的樂曲去抄寫下來就完成了。」他還說:「When Ihave finished one piece,I begin another,」(「當我完成一首音樂作品之後,我就開始另一首音樂作品。」這裡表示他的樂思是源源不絕的、不會間斷,舊的一首樂曲剛剛完成了之後,新的樂曲的樂思就又湧現在腦海中。

貝多芬之讚嘆

當貝多芬看完年輕的舒伯特的作品之後,大聲讚嘆「舒伯特確實擁有從神而來的火花!」(「Truly Schubert possesses a spark of the divine fire!」)貝多芬認為神不斷不停的提示著貝多芬他自己的創作,同樣地,他也覺得神也在提示著舒伯特的創作,他認為舒伯特創作的方式就如他的一樣,有神的啟示,所以這句說話並非只是一句普普通通讚賞的說話。

啟蒙老師之描述

舒伯特的音樂啟蒙老師這樣子描述舒伯特在孩童時期的作曲過程:他這個孩子所學習到的所有東西都是從神而來的,作為一位作曲家,他的樂思來得完全不費精力和非常快速,他是一位自然的天才。(During his lifetime,Schubert was recognized as anatural talent—one of his first teachers said,「He has learnt everything from God,that boy」—and he was known as acomposer to whom music came effortlessly and quickly.From「Franz Schubert,reaching for the stars」Published December 14,2013 Authored by Phillip Huscher,Genius of Schubert.)

樂評家吉布斯之評論

樂評家Gibbs(吉布斯)這樣去評論舒伯特的作曲方式:舒伯特是由上天差遣下來的古典時期的一位作曲天才,他無需花費任何氣力就自然而然的寫出了數以百計的音樂作品,這就是說舒伯特在作曲的時候完全是不費精力的。(「It was embellished--without supporting evidence--into that of an underappreciated『heaven-sent』classical genius whose hundreds of compositions poured forth『naturally』,which is to say,without effort,」Gibbs says.)吉布斯還堅稱音樂只是從作曲家的筆中「傾瀉而出」。(Gibbs also maintains that allegations that music simply 「poured unbidden」from the composer's pen.)(Quoted from A New「Anti-Biography」of Composer Franz Schubert Undoes 150 Years of Distortion and Trivialization-UB musicologist challenges portrayals of classical music's enigmatic genius.By Patricia Donovan,News Center Official UB news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media,University at Buffalo.)和聲之王(the King of Harmony)是指貝多芬,而歌曲之王(the king of song)當然就是指舒伯特,意思即是說舒伯特能夠繼承貝多芬將音樂發展下去,即意味著神將音樂從貝多芬傳到舒伯特去,好讓舒伯特能夠將神傳音樂傳遞下去。這是我個人的演繹。

小提琴家卡爾・霍爾茲之形容

Karl Holz(卡爾・霍爾茲)一位與舒伯特同時期的小提琴家這樣子形容貝多芬和舒伯特的關係:「和聲之王在音樂的交匯處中友善的交棒給歌曲之王。」(「The King of Harmony had sent the King of Song afriendly bidding to the crossing.」)(Quoted from A New「Anti-Biography」of Composer Franz Schubert Undoes 150 Years of Distortion and Trivialization-UB musicologist challenges portrayals of classical music's enigmatic genius」By Patricia Donovan,News Center Official UB news and information for the media,University at Buffalo.)

作者之總結

舒伯特的作曲過程,跟巴哈、韓德爾、莫扎特、貝多芬、蕭邦、布拉姆斯的一樣,他們的音樂都是「從神而來」、「從天而來」,樂思都只是從作曲家的筆中「傾瀉而出」,他們的創作都「如有神助」、「完全是不費勁的」,你們認為是巧合嗎?我當然認為不是,只是神有意將樂曲的意念傳遞給他,將西方古典音樂進一步發展,好去奠定西方的文化和音樂文化。

從樂曲中反思

Mirusia主唱德國著名作曲家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1825年創作名曲「Ave Maria」(《聖母頌》)。

天主教相信瑪利亞是特別為誕生耶穌而派到人間的,是「天主之母」,無原罪、無玷污童貞女、後蒙召升天,成為中保聖人,可以代人祈求赦罪。

《聖母頌》是描述一位少女向聖母瑪利亞禱告的。《聖母頌》的歌詞說:慈悲的聖母瑪利亞!請聆聽少女的禱告!請撫慰我這心中悲絕,讓我們安祥的睡在您的庇蔭下,讓我們脫離災難、痛苦等。這首歌注重祈禱時的虔敬、神聖與平靜的氣氛。

東西方流傳下來的故事都有提及神人同存的記載。

早期印第安人的傳說指他們是太陽神的子孫、有大洪水、得雷鳥神輔助;他們相信萬物皆有靈,人、動物、植物、山川河流和各種物件都有靈魂,靈無處不在,像中國人所說「舉頭三尺有神靈」;人死了,靈魂不滅,不是「人死如燈滅」;靈魂有善惡之分,因此人要行善。所以,他們會崇拜和敬畏自然、神明、祖先和圖騰。

依我看來,對神的感恩並非迷信。很多民族的古籍中都不約而同的記載著他們的祖先是由神而來的、是由神所創造的,亦有神明下世間教導他們如何生活、如何修心養性,亦曾經經歷過神人共存、神人共事於世上的日子。只不過現今一般人深受物質所影響,看不到神、看不到神蹟的存在。我本人就多次看到了,所以,我知道,人是需要「感恩」的!

德國著名歌劇作曲家Wilhelm Richard Wagner(威廉・理察・華格納)(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1874年的歌劇「Der Rings des Nibelungen」(「The Ring of the Nibelung」)(《尼伯龍根的指環》)的創作靈感來自中世紀的德國民間敘事詩和冰島的神話故事,早期的北歐的文獻都有記載神與人並存、神與人共事的事跡。人間善惡、正邪的鬥爭其實就是宇宙間神佛與魔、正與邪的大戰,就要看人如何擺放位置,邪不能勝正,人不要貪圖利益而站在邪惡的一面。

中國人有女媧造人的講法,舊約聖經有上帝創造天地的第六天按著祂的形象造了人,北美印第安人和古埃及人都認為他們是在天上的太陽神的後裔,蒙古人認為他們的祖先來自神等等。

人是神創造的地球上的。古老民族都有人從神而來、神人並存、神人共事的記載,這是迷信,還是真有其事?依我的考究,應該是真實存在過的事跡!

由內田光子(Uchida Mitsuko)鋼琴演奏舒伯特(1797–1828)1819年鋼琴作品「Piano Sonata No.13 in AMajor,D.664」(《A大調鋼琴奏鳴曲,作品編號D.664第13首》)

這首舒伯特:《A大調鋼琴奏鳴曲》共有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等快板,A大調,4-4拍子。(I.Allegro moderato,in Amajor,4-4 time.)

樂曲的主旋律優雅,詩情畫意般優美,第二旋律剛勁雄渾,富動感。

第二樂章-行板,D大調,3-4拍子。(II.Andante,in Dmajor,3-4 time.)

樂曲的旋律寧靜、簡單、樸素而優美。

第三樂章-快板,A大調,6-8拍子。(III.Allegro,in Amajor,6-8 time.)

樂曲的旋律優雅、輕快而流暢,如流水行雲一般的流動。

Schubert Ensemble(「舒伯特室內樂團」)演奏Franz Schubert(舒伯特)1819年名曲Piano Quintet in Amajor,D.667,「Trout Quintet」-the Fourth Movement:Andantino–Allegretto(《A大調鋼琴五重奏「鱒魚」,作品編號D.667-第四樂章:小行板-小快板》)

《鱒魚五重奏》的「第四樂章」採用了舒伯特他自己於1817年所創作的歌曲《鱒魚》(Die Forelle,D550)(「The Trout」)的旋律。歌曲《鱒魚》的歌詞出自於18世紀的德國詩人Christian Friedrich Daniel Schubart(舒巴特)所撰寫的一首詩《鱒魚》,舒巴特生前因政治因素而遭當權者囚禁,在牢獄中,他渴望能夠好像「鱒魚」一樣,自由自在、開開心心的在河水中游來游去,只可惜,最終事與願違,一位漁夫把「鱒魚」釣走了,作者只有哀痛的凝視著「鱒魚」離他而去。這首詩《鱒魚》象徵著自由的可貴!

小結

祝願各位能夠享受生活的自由、信仰的自由和政見的自由!

来源:看中國投稿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