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尼專欄】清初奇僧畫家弘仁(組圖)

明末清初,清軍入主中原,在這個動盪不安的時代,四位明朝文人——石濤、朱耷、髡殘和弘仁毅然遁入空門,歸隱山中,他們在僧涯中拜師學佛,領悟禪機,雲遊四方,並醉心書畫創作,後世合稱「清初四僧」。四位遺民畫家將心中亡國的悲憤化作筆下俊逸奇景,對後世中國畫壇帶來深遠影響。其中,傳奇畫僧弘仁的藝術生涯最為短暫,生平故事精彩動人。

弘仁(1610-1664),俗姓江,為僧後名弘仁,自號漸江學人、漸江僧,又號無智、梅花古衲,安徽歙縣人。他一生主要以山水畫名重於時,兼工詩書,愛寫梅竹,是新安畫派的領袖。

弘仁早年抗清失敗後,在福建武夷山出家。他出家後,長日靜坐空潭,月夜孤嘯危岫,儼然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世外高人,食粥湯菜葉,雖生活清苦,但輾轉於禮佛之外又潛心於畫。他與畫家蕭雲從琢磨詩畫,畫風受其影響頗大。而後弘仁寄興自然,雲遊各大寺廟,艱苦證悟佛法,十餘年中足跡遍大江南北,再回到安徽渡過餘生。

在中國近代畫壇上,弘仁的地位很高,影響深遠。弘仁曾有詩云:「敢言天地是吾師,萬壑千崖獨杖藜;夢想富春居士好,並無一段入藩籬。」說明他不甘囿於先人藩籬,更以天地大自然為師,此種藝術境界,除石濤外,在古人中也不算多,故後世許多大藝術家對他都倍為尊重。近代畫家賀天健說:「漸江和尚的畫,是新安派中最為佼佼者。他筆如鋼條,墨台海色,每每縱橫交織地表現石的姿態和體積。但覺靜穆、嚴在、樸實、恬潔,規行矩步,一點也不放失。」弘仁的繪畫可謂取宋人精謹而去其刻劃繁縟,融元人筆墨而強其結構風骨,形成了自己剛正、平實、清醇、蘊藉的藝術風格。

弘仁一生勤於學習,從壯年到老年,無日不看書作畫,因而詩、書、畫皆有很深的造詣,有「三絕」之譽,其中以畫的成就最大。他的山水畫於空靈中顯充實,靜謐於寓深秀,筆墨精謹,格局簡約,作品中不出現絲毫的粗獷霸悍,張揚外露的習氣,少粗筆深墨、點染皴擦,全以精細的松靈之筆寫出,創造出一派峻逸雋永而又幽曠純淨的意境,品味無窮。他既向古代人學,又向同時代代人學,更重要的是向大自然學——直師造化,從而繼承和發展了繪畫的傳統技法,在山水畫中獨樹一幟。他倔強的個性與黃山逋削的山骨相映發,淘洗出峭拔冷峻的筆墨,但岑寂之中,每每露出祥和淹潤的氣息。這正是弘仁不肯隨世俯仰,惜名節於慎獨,秉賦清正這一人品的寫照。

弘仁的藝術成就,是佛學奧旨、遺民情結、山水性情、與修煉人的恬靜心態在畫中融為一體後的集中再現。凡畫山水,寫意境幽深、氣象萬千的胸中丘壑,又簡淡高古,是許多畫家極難之事,簡非不用筆,淡非不用墨,最重要的是得山水性情。弘仁畫山水的設色和水墨相得益彰,用筆瘦勁,構圖落落大方,往往描繪出秀逸空寂的無人之境,使人有一種遠離塵囂之感。山石取勢峻峭方硬,林木造型盤弩猶勁,雖師法元代畫家倪瓚,但又能於極瘦削處見腴潤,極細弱處見蒼勁,饒有餘韻。

弘仁的畫,可以感受到一種高山上的寒冷,好像連空氣都凍結了。這幅「峭壁竹梅」取黃山一景,奇石峭壁,清峻偉岸。一枝枯梅倒掛,勢如騰龍、出枝如戟、樹木用奇峭多姿之筆。數叢蘭花,幾簇新簧順勢下垂,剛柔相濟。構圖上,大疏大密、計白當黑、開合有緻。畫面右邊截取崖壁一段,壁立千仞。畫面左邊大片留白,使人聯想一望無垠的廣闊江面,遠水無波、水天一色、正如中國山水畫中常用的「留白」手法。畫面右下角,一條小溪引出水之源頭。此畫高潔俊雅,筆法蒼勁有力,其變化蘊籍的筆意,流露出畫家隱逸之心與懷古之情。。

弘仁畫中的韻味源於他的精神。他遠離官場和塵俗世人,不降清求仕,不取功名利祿,靜靜地隱於修煉。弘仁深悟禪機,其畫作往往蘊涵濃濃禪意,筆觸枯澀高古、清剛簡逸,悄無聲息地洗滌著一代代讀畫人的身心。「閑靜簡遠」、「胸無纖塵」是古代畫家最嚮往的境界,也是古人認為最美的風格,弘仁畫足當之。

本文留言

作者戴東尼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