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會典事例》記載的清朝皇帝、王公和普通軍用的反曲弓。(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被武漢肺炎嚴重干擾的2020年夏季奧運會被迫延期一年以後,終於在7月23日在日本東京開幕了。本屆奧運會的許多項目有著古老歷史的印記,其中射箭項目中使用的反曲弓的基本原理和傳統的反曲弓幾乎完全相同,而且運動員使用的護胸、護臂等等,其造型和功能,也和古代的相差無幾。可以說反曲弓是從古代戰場一步一步地走進了奧運賽場。
2008年奧運會金牌得主維克多・魯班在2012年奧運會上手持兩個競技反曲弓走進賽場。(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弓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石器時代。根據考古資料記載,早在15000年前,人類已經懂得將石頭製成箭頭,鑲嵌在木棍或動物的骨頭上,利用彈性物質的張力,實現遠距離射殺動物的目的,這便是最早的弓箭的雛形。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弓箭作為戰場上遠距攻擊和防禦的武器受到人們的重視。「射」被列為「六藝」之一。同時弓箭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從用同一材質製作的單體弓發展出一種由牛羊角作弓腹,筋腱作弓背,竹子或木材做弓幹,而且設計成反曲(下弦後弓臂向前彎曲)的複合弓箭,這就是最早的反曲弓。
決定弓箭威力的條件很多,僅看弓箭本身,基本有這麼幾點:弓的拉力、弓的機械效率、弓的穩定性、箭矢的重量、箭鏃的材料、箭鏃的形狀,以及拉距。與單體弓相比,反曲弓在同樣拉力下比單體弓小巧很多,在拉距(開滿弓後拉弓手與弓把的距離)相同的情況下,實際拉距要大於單體弓而且弓體振動小、穩定,射擊更高效和準確。
從唐朝開始,反曲弓就逐漸成為軍隊裝備的主流,如唐朝騎兵使用的角弓,和禁軍使用的稍弓等。與宋軍普遍的弓弩不同,蒙古鐵騎橫掃戰場的主要武器就是脫胎於漢代的反曲長梢弓。到了明清時期,滿洲八旗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最後入主中原,其軍力的基礎就是騎射。而八旗軍所用的清弓,竟然能面對明軍的火器不落下風,頗有著獨到之處。
清弓,別稱滿洲弓或滿族弓。其形制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遼金時期女真人使用的長梢筋角反曲弓。清弓最顯著的外形特點在於它長大的弓身,可以提高能量轉換的大反翹長弓梢。在反曲筋角弓的大家族中,清弓的尺寸可謂是獨占鰲頭,下弦時弓身長度一般可達到178cm,尺寸較小的也可以達到159cm。《大清會典事例》明確記載了製弓的方法,製作工序如下:製弓胎——胎面粘牛角——胎背粘牛筋——外粘樺樹皮(表面多描上各式花紋,稱為「畫活」。此外,文章對清弓的拉力區間,不同拉力下弓臂的各種製材用料的重量,也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以弓馬打天下的清朝皇帝,為了秉持祖宗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也經常使用弓箭進行狩獵活動,《清宮武備》一書中就收錄了不少皇家御用弓箭。
「力」是清代衡量弓力大小的計量單位,1力約等於今天6kg。按照用途的不同,清弓可以分為3類,戰弓、獵弓、力弓。力弓只是射手用來練習力量、拉弓動作的弓,弓體、弓梢粗壯。這類弓普遍力大,一般是12力起步,即相當72kg的拉力。評書演義裡所謂的「挽弓三百斤」多是指這一類力弓而非戰弓。據外國學者考證:在18世紀初期杭州、德州駐軍旅行調查報告裡顯示,大部分精確打擊弓在100磅(45kg)左右,部分士兵使用的弓拉力達到170磅(77kg)。雍正時代,有一次考核士兵的射箭成績,八旗兵中能開10力弓者仍有數萬人,10力就是60公斤力,132.3磅。士兵的射箭水平,讓雍正帝高興地說:「自古以來,各種兵器能如我朝之弓矢者,斷未之有也。」
力量凶悍的清弓,自然要配又長又粗的箭支。碩大的清箭箭鏃依據用途不同主要分為兩大類,戰箭和獵箭。戰箭又包括披箭、梅針箭等。披箭的主要特徵是箭頭薄而寬闊,利於切肉。梅針箭箭頭細長,利於破甲。獵箭則根據狩獵目標的不同又細分很多種類,如魚叉箭等等。另外還有種類繁多的骨製鳴摘(鐵製箭頭後部配小骨哨)等,箭桿多用樺木和楊木。生產中,要把箭桿加工成兩頭稍細,中間較粗的流線型,因為這樣的形態,製作出來的箭桿能增強抗風干擾能力,飛行速度和穿透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