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後勤馬匹困在泥巴中(圖片來源:Bundesarchiv, Bild 101I-289-1091-26/Dinstühler/CC-BY-SA 3.0)
一提到天氣與戰爭的關係,許多讀者就會想起倒在俄羅斯寒冬下的拿破崙大軍和希特勒的坦克洪流,有些人還會想起被颱風打敗的進攻日本的蒙古鐵騎。對於臺海形勢關心的人,也會從網絡和其他途徑去瞭解季風、潮汐和海流等因素對中共可能發動的登陸作戰的影響。自古以來,天氣一直是影響戰爭勝負的關鍵原因之一。
早在冷兵器時期,古人對於天氣對軍事戰爭中的影響已經有了明確的認識。《孫子兵法‧始計篇》中提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極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而「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這裡的「陰陽」指的是晴雨、晝夜等天時氣象變化;「寒暑」是指氣溫高低;「時制」則是四季時令的更替。《司馬法‧仁本》中也有「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的說法。其中所說的「冬夏不興師」,是因夏季高溫、降雨,冬季低溫、降雪,對士兵和軍事行動皆為不利。而秋季氣溫適宜、糧草充足、災害性天氣較少,就成了戰爭的首選季節。
在古代,大風、強降雨、大雪等天氣對軍事行動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些突發天氣的出現,常常會讓戰爭的形勢出現逆轉。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或許一場大風、一場大雨,就能徹底扭轉局勢;而火攻、水攻這兩種古代的常見戰法,也要基於氣象因素發起。近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軍事活動的半徑逐步向著大海、天空,甚至太空擴張,軍隊的各種裝備克服極端天氣的能力也有所增強,但天氣的影響仍不可小覷。它在軍事行動、後勤保障、戰機飛行、軍艦航行及登陸作戰等方面都會產生較大影響。
天氣對戰爭進程造成重大影響的例子很多,其中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第二次大戰期間,德軍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了。1941年6月,三百多萬德軍地面部隊兵分三路,對蘇聯發動了突然襲擊。德國中央集團軍在9月下旬發動了莫斯科戰役。儘管蘇軍頑強抵抗,但仍無法抵擋德軍前進的腳步。德軍第四和第三裝甲集團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包圍並殲滅了蘇聯3個集團軍近六十萬的有限力量,到10月13日德軍前鋒已經推進到莫斯科街近郊。但是由於雨季的延長和初冬的第一場雪,俄羅斯道路的「泥漿」季極大延緩了德軍前進的腳步,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被迫停止進攻。就在11月初,德軍開始集結兵力準備一舉拿下莫斯科的時候,俄羅斯的寒冬到來了。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內,數以萬計的德國士兵因為凍傷、疾病,失去了作戰能力。急劇下降的溫度使德軍坦克無法啟動,火炮失靈,機槍和自動武器故障頻繁,甚至連步槍槍栓都被冰卡死,從而使希特勒希望在1941年打敗蘇聯的希望化成了泡影。
對於德軍進攻莫斯科的失敗,歷史學家、軍事學家做過各方面的探討研究,認為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低估了蘇軍的抵抗能力和意願,以及戰爭計畫和後勤補給的失誤等等不同的原因。但是專家們一致認為在整場戰爭中,對天氣準備最佳的一方將獲得最多優勢,並可能取得最後勝利,德軍對蘇聯惡劣的氣候在心理和後勤方面的準備不足是其作戰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諾曼底登陸補給場景(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對於天氣的忽視,在二戰後期的諾曼底登陸中,讓德軍再次吃到苦頭。1944年,盟軍準備登陸法國,在歐洲大陸對德國發動進攻。五、六月分,英吉利海峽氣候多變,英美和德國的高級將領都希望己方的氣象人員能夠提供準確的天氣預報,以便推測盟軍合適的登陸窗口。德國氣象人員預測6月初英吉利海峽將持續暴風天氣,德空軍首席氣象學家做出了惡劣天氣不大可能在6月中旬之前消散的報告。這使德軍指揮官傳達了一個近乎致命的錯誤信息:盟軍不可能在6月中旬前發動進攻。認為盟軍不可能在惡劣天氣情況下發動進攻的德國守軍放鬆了警惕。許多高級軍官離開防線,當時負責諾曼底防禦的隆美爾元帥甚至回家為妻子慶祝生日。與此相反,盟軍的氣象學家準確預測到了惡劣天氣將會有大約12小時的短暫中止,盟軍統帥艾森豪威爾決定冒險於6月6日清晨發動登陸作戰。盟軍抓住短暫的天氣好轉的機會,登陸部隊在飛機和艦炮的掩護下,一舉在5個灘頭登陸,並建立登陸場,在鞏固和擴大登陸場後,後續部隊上岸,最終將登陸場連成一片,自此,登陸作戰最難的搶灘登陸部分終於結束。
二戰結束以後,人們不再滿足於預報天氣,開始嘗試主動影響和控制氣候,各國軍方進一步加強了所謂「氣象武器」的研究。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1967年美軍利用人工降雨技術,在越南實施的「大力水手」計畫(operation-popeye),試圖在北越軍隊補給要道——胡志明小道地區進行人工降雨,以達到阻斷越軍行軍和後勤供應。該項目從1967年3月20日開始至1972年7月5月結束,每年3~11月執行,實施區域在6年間有細微變動,但都在胡志明小道附近。這項計畫平均每年的費用高達360萬美元,現價約2500萬美元(以1970年對應的膨脹率來算),這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相對於大額的開支,這個項目實在算不上成功,在1974年3月會議上,美國軍方代表向參議員詳述該項目時,評價此項目是「效果有限且無法證實的」,而時任駐越美軍最高指揮官威斯特摩蘭同樣對此不滿,稱項目並未給降雨帶來可觀的增長(no appreciable increase)。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