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会典事例》记载的清朝皇帝、王公和普通军用的反曲弓。(图片来源:看中国合成图)
被武汉肺炎严重干扰的2020年夏季奥运会被迫延期一年以后,终于在7月23日在日本东京开幕了。本届奥运会的许多项目有着古老历史的印记,其中射箭项目中使用的反曲弓的基本原理和传统的反曲弓几乎完全相同,而且运动员使用的护胸、护臂等等,其造型和功能,也和古代的相差无几。可以说反曲弓是从古代战场一步一步地走进了奥运赛场。
2008年奥运会金牌得主维克多・鲁班在2012年奥运会上手持两个竞技反曲弓走进赛场。(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弓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石器时代。根据考古资料记载,早在15000年前,人类已经懂得将石头制成箭头,镶嵌在木棍或动物的骨头上,利用弹性物质的张力,实现远距离射杀动物的目的,这便是最早的弓箭的雏形。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弓箭作为战场上远距攻击和防御的武器受到人们的重视。“射”被列为“六艺”之一。同时弓箭的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从用同一材质制作的单体弓发展出一种由牛羊角作弓腹,筋腱作弓背,竹子或木材做弓干,而且设计成反曲(下弦后弓臂向前弯曲)的复合弓箭,这就是最早的反曲弓。
决定弓箭威力的条件很多,仅看弓箭本身,基本有这么几点:弓的拉力、弓的机械效率、弓的稳定性、箭矢的重量、箭镞的材料、箭镞的形状,以及拉距。与单体弓相比,反曲弓在同样拉力下比单体弓小巧很多,在拉距(开满弓后拉弓手与弓把的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实际拉距要大于单体弓而且弓体振动小、稳定,射击更高效和准确。
从唐朝开始,反曲弓就逐渐成为军队装备的主流,如唐朝骑兵使用的角弓,和禁军使用的稍弓等。与宋军普遍的弓弩不同,蒙古铁骑横扫战场的主要武器就是脱胎于汉代的反曲长梢弓。到了明清时期,满洲八旗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最后入主中原,其军力的基础就是骑射。而八旗军所用的清弓,竟然能面对明军的火器不落下风,颇有着独到之处。
清弓,别称满洲弓或满族弓。其形制来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辽金时期女真人使用的长梢筋角反曲弓。清弓最显著的外形特点在于它长大的弓身,可以提高能量转换的大反翘长弓梢。在反曲筋角弓的大家族中,清弓的尺寸可谓是独占鳌头,下弦时弓身长度一般可达到178cm,尺寸较小的也可以达到159cm。《大清会典事例》明确记载了制弓的方法,制作工序如下:制弓胎——胎面粘牛角——胎背粘牛筋——外粘桦树皮(表面多描上各式花纹,称为“画活”。此外,文章对清弓的拉力区间,不同拉力下弓臂的各种制材用料的重量,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以弓马打天下的清朝皇帝,为了秉持祖宗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也经常使用弓箭进行狩猎活动,《清宫武备》一书中就收录了不少皇家御用弓箭。
“力”是清代衡量弓力大小的计量单位,1力约等于今天6kg。按照用途的不同,清弓可以分为3类,战弓、猎弓、力弓。力弓只是射手用来练习力量、拉弓动作的弓,弓体、弓梢粗壮。这类弓普遍力大,一般是12力起步,即相当72kg的拉力。评书演义里所谓的“挽弓三百斤”多是指这一类力弓而非战弓。据外国学者考证:在18世纪初期杭州、德州驻军旅行调查报告里显示,大部分精确打击弓在100磅(45kg)左右,部分士兵使用的弓拉力达到170磅(77kg)。雍正时代,有一次考核士兵的射箭成绩,八旗兵中能开10力弓者仍有数万人,10力就是60公斤力,132.3磅。士兵的射箭水平,让雍正帝高兴地说:“自古以来,各种兵器能如我朝之弓矢者,断未之有也。”
力量凶悍的清弓,自然要配又长又粗的箭支。硕大的清箭箭镞依据用途不同主要分为两大类,战箭和猎箭。战箭又包括披箭、梅针箭等。披箭的主要特征是箭头薄而宽阔,利于切肉。梅针箭箭头细长,利于破甲。猎箭则根据狩猎目标的不同又细分很多种类,如鱼叉箭等等。另外还有种类繁多的骨制鸣摘(铁制箭头后部配小骨哨)等,箭杆多用桦木和杨木。生产中,要把箭杆加工成两头稍细,中间较粗的流线型,因为这样的形态,制作出来的箭杆能增强抗风干扰能力,飞行速度和穿透力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