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米下鍋:房產企業的錢袋子要癟(圖)
【看中國2021年6月11日訊】「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是中國的一句老話。
如今,用這句話來形容某些房地產企業,並不為過。錢袋子裡有錢,才能買米下鍋,要是沒錢,如何去買米?
可以預料,未來的幾天,有句話會成為熱點:「那些炒作外匯、黃金及其他商品期貨的人很難有機會發家致富,正像押注房價永遠不會下跌的人最終會付出沈重代價一樣。」
押注房價永遠不會下跌的人,在今天看應該是已經失算了。而部分房地產企業,日子也並不好過。
隨著海外融資規模的下降,部分房地產企業的錢袋子恐怕是會越來越癟。
關於房企的融資情況,始終有爭論。比如前段時間,關於恆大的傳聞就不絕於耳,各種猜測頻起。
當然最終,這場爭議最後以恆大的一紙聲明告一段落——「(恆大)生產經營一切正常,成立25年來從未出現借款利息晚付、本金逾期歸還的情況。」
不少人心中一塊石頭落地。但儘管如此,房地產行業依然讓人看到一許「痛處」——那就是海外融資規模的縮小。
近年來,由於國內融資渠道的收緊,海外融資成為中國房企獲取資金支持的重要渠道。從2019年起,房企海外融資屢創新高。根據中新網2020年初報導的數據:「2019年全年,中國房企海外融資金額高達752億美元,同比上漲52%。2018年這一數據為496億美元。」
到了今年年初,有媒體對房企2020年海外融資數額做出總結:「2020年房企境內外債券融資累計約1.21萬億元,規模創歷史新高。」
從勢頭上看,直到2020年的年底,海外融資規模還是持續增長的。但是,到了2021年5月,這個勢頭戛然而止。
日前,有機構的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房企海外融資規模折合人民幣約1511億元,同比下降約29%(較2019年下降約47.4%),為2018年以來最低點。」從具體時間段看,今年融資出現了「高開低走」的局面,根據媒體統計:「2021年1月份,房企海外債發行總額達796.5億元,是上年12月份的4.58倍,開局勢頭良好。但3月份、4月份發行額均不足150億元,5月份雖有回升,但仍處於今年以來的偏低位置。」
這幾年,由於國內融資趨緊,海外融資在房企經營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如果以上數據不虛,那麼,房地產企業的「錢包」可能會有些癟。
房企海外融資下降的規模不小。原因何在?
首先是違約壓力。
藍光發展、華夏幸福,這些曾經的巨無霸型房企,都已經有了違約的「動作」。以華夏幸福為例。華夏幸福5月13日發布的關於公司及下屬子公司部分債務未能如期償還的公告稱, 「近期公司及下屬子公司新增未能如期償還銀行貸款、信託貸款等債務形式的債務本息金額101.41億元。截至目前,公司累計未能如期償還債務本息合計572.20億元。」
572.20億元,不是一個小數目。
其次,是疫情的影響。這種影響,從去年就已經開始顯現。
第三,匯兌損失壓力。這一點對房企利潤的壓力很大。
第四,經營欠佳的房企,海外融資成本升高。看某企業最近在海外發行債券的利率,竟然高達12%。
總之,不管是違約造成信譽受損,還是疫情影響,反正,某些房企在海外借錢暫時是不容易了。房地產企業,只有另覓它法。
根據統計局5月份的官方數據,可以看出變化:「1—4月份,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63542億元,同比增長35.2%;比2019年1—4月份增長21.1%,兩年平均增長10.1%。其中,國內貸款9043億元,增長3.6%;利用外資17億元,下降28.3%;自籌資金17167億元,增長15.4%。」
而在「兩集中」新政之下,房地產企業拿地的難度越來越大,挑戰性越來越強。
重點城市對住宅用地集中公告、集中供應,既是對房地產企業自身實力的考驗,也是對房地產企業戰略選擇能力的考驗。如果缺乏足夠強大的資金實力、融資能力,且缺乏戰略眼光,那麼抱歉,你等下一趟「車」吧!可是,如果拿不到地,房企失去了賴以生存發展的根本,下一步怎麼走?
如果不能及時拿地,那就「缺米下鍋」,甚至真正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了。而若是融資不利的話,資金從何處來?大概只有打折賣房回款了。
6月8日,中國經濟週刊的報導顯示,與1月份房價相比,2020年國內操盤金額最大的5家房地產公司碧桂園、恆大、萬科、融創中國、保利地產,在5月份都有不同程度下降。
也許,降價是必由之路。
未來最大的可能,房地產企業的錢袋子越來越癟,甚至會有企業揭不開鍋。揭不開鍋的企業,就要被兼併了。海外融資規模的變化,大概率會刺激房地產企業更大規模的洗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