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濕是吃出來的 飲食3守則 養好脾不生濕(組圖)


飲食節制,過飢、過飽傷脾。(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認為,「濕」即體內排不出去的水分,又有「外濕」與「內濕」之別。前者因氣候或環境潮濕,如多雨的地方、海邊、山區、地下室等,致使濕氣入侵體內;後者則多因消化不良、飲食不節、喜食肥甘厚味等,所產生的一種病理產物,其中尤以脾濕受困會使濕氣滯留體內。

健脾祛濕的效果是比較好的,這主要是因為脾主運化,可以運化一身的水液,因此也就能夠解決濕氣帶來的問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jalg4e6.html
健脾祛濕的效果是比較好的,這主要是因為脾主運化,可以運化一身的水液,因此也就能夠解決濕氣帶來的問題。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ealth/jalg4e6.html

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最有關係。健脾祛濕的效果是比較好的,這主要是因為脾主運化,可以運化一身的水液,因此也就能夠解決濕氣帶來的問題。正常身體裡不該有濕,會利用掉或是排泄掉,脾主運化,濕氣代謝跟脾最有關係。脾胃功能失常,多半是飲食失調,吃了不該吃的食物。當體內累積太多代謝不掉的濕氣,也會和脾胃功能形成惡性循環,中醫說脾臟「喜燥惡濕」,在濕氣重的環境裡面,脾臟無法好好工作,使得體內濕氣累積得更快更多,脾胃功能又更虛弱。

若要除濕,除了戒菸酒、少吃辛辣、避免熱補,一些高油、甜膩的食物也要避免。

不傷脾更要養好脾

不傷脾更要養好脾,不僅要努力排濕,更要改變飲食習慣好好健脾,雙管齊下,才能從根源減少濕氣產生。

想要養好脾,三餐定時,不要吃燒烤炸辣,重口味,不要喝冰飲,吃糖分太高的東西,重點是好好吃東西,慎選食物,否則紅豆水喝得再多,體濕依然不會改善。 

養好脾3守則

1、飲食節制 過飢、過飽傷脾

如飲食過量,不知控制,脾胃就會受到很大傷害。脾胃受傷,自然不能化生氣血,造成氣血匱乏,精神不振,身體睏倦,而善嘆息、欲臥、面黃等。

因此,我們吃飯應該七八分飽,以防傷害脾胃並且間接的會傷害氣血。我們脾胃的功能是有限的,如果讓它無限使用,久之脾胃功能就會越來越差。飲食有節對養脾胃有好處,節制飲食以養脾,過飢、過飽容易傷脾胃之氣。可以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

2、多蔬果 多肉生痰


多吃蔬果對身體健康更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說脾臟「喜燥惡濕」,在濕氣重的環境裡面,脾臟無法好好工作,使得體內濕氣累積得更快更多,脾胃功能又更虛弱。

飲食不均衡也不行,中醫認為吃太多肉會引發濕邪生痰,使血液中膽固醇升高,阻塞血管,因此有「魚生火,肉生痰,蘿蔔白菜保平安」的說法,意思是多吃蔬果對身體健康更好。

3、隨脾應變 最健脾

在中醫看來,脾胃需求隨著四季氣候變換而有所變化,因此最好可以選擇當令季節蔬果。在夏天吃冬天盛產的白蘿蔔,或是在冬天大啖夏天消暑的西瓜,難保脾胃不會受傷。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