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提升免疫力,就必須增加腸道內的好菌,讓腸道內的環境變好。
近年來,有報告指出小腸占有免疫功能的七十%,而大腸則占有十%,也就是說,將近八成的免疫功能存在於腸道(正確來說,是存在於有小腸黏膜的腸管中)。雖然之前,此說法尚未被大家所熟知,但最近的免疫學上,小腸黏膜已經有「免疫新大陸」或「免疫新世界」等封號。
常有人說小腸「內即是外」。雖然屬於體內,實際上卻跟外界連結。眾所皆知,位於口腔及鼻腔的黏膜,其實是經由喉嚨、支氣管、呼吸器官,甚至是食道、胃、小腸、大腸,與肛門相互連結的。所以,從身體透過黏膜的防護角度來看,小腸其實跟外界是有所接觸的。
因此,腸道不只是能吸收身體所需營養素的場所,同時也是一道防堵的關卡,為了防止外來的異物、病原菌及有害物質的侵入,發揮抵抗力是非常必須的。
小腸的長度約有七公尺,成人的黏膜面積大約有一‧五個網球場大小,可見其重要性。其實,大部分的免疫功能集中於「腸道」,並且由它來對付侵入物。
不過,研究指出有高達九十八%的免疫功能是處於沉睡狀態,沒有完全發揮出來,那是因為腸道內缺少好菌造成的。腸道內必須要有大量的好菌,所有的免疫功能才得以活性化。
就因為如此,想提升免疫力,就必須增加腸道內的好菌,讓腸道內的環境變好。
掌握健康的關鍵就是腸道,所以膳食纖維及酵素就非常重要。
所以,膳食纖維及酵素就變得非常的重要。
掌握健康的關鍵就是腸道。
增加好菌,整頓腸道內環境。
體內好菌越多 免疫力越高
想保持腸道健康,最重要的就是讓腸道內的好菌增加。所謂的好菌,就是乳酸菌及比菲德氏菌等,它們會對付從外進入的有害菌,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
另一方面,像是威爾梭氏菌或葡萄球菌等壞菌,會讓腸道內環境腐壞,產生致癌物質及毒素等有害物質,讓身體的抵抗力減弱。
吃太多,或是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腸道的免疫力就會越來越弱。(以上圖片來源皆為Adobe Stock)
持續攝取不易消化的食物,或是三餐經常吃得太飽,都會讓腸道內的壞菌增加。腸道內細菌的總量通常都是固定的,當好菌增加,壞菌的數量就會減少,但也有可能出現壞菌增加,好菌減少的情形。
隨著年齡漸長,癌症、現代文明病都比較容易發生。原因在於好菌會隨著年紀越大而變得越少,事實也證明,年長者的腸道內細菌多半都變成了腐敗菌,也就是壞菌。剛出生的嬰兒,腸道內有非常多的好菌,而好菌的代表——比菲德氏菌,大概從人類四十歲開始,就會急速的減少,讓腸道免疫力下降。
要是壞菌製造出的有害物質被腸道所吸收,那麼血液就會受到污染,成為慢性疲勞及皮膚粗糙,或是肝臟功能發生問題的原因,而這更與高血壓及動脈硬化等造成全身老化有很大的關係。
相反的,即使年齡增長,腸道內的好菌仍處於優勢的話,也就能健康活得長久。剛剛我們提到,大部分的免疫力都在腸道。如果再加上腸道內好壞菌平衡,免疫力就會增強。換言之,身體再怎麼感到不適,也是能夠慢慢恢復的。
吃太多,或是吃一些不易消化的食物,腸道的免疫力就會越來越弱。
本文由新自然主義出版社授權刊載,摘自《不生病的關鍵秘密:酵素:從美國、日本到台灣的營養醫學風潮(三版)》,作者:鶴見隆史。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