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外匯儲備下降,均表明存在外資撤離的跡象。(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20年10月16日訊】(看中國記者文龍綜合報導)中國央行10月16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和外匯儲備密切相關的外匯佔款連續八個月下降,截至9月末,環比減少59.51億元人民幣。並且外匯儲備下降,均表明存在外資撤離的跡象。
外匯佔款,是指中國央行收購外匯資產而相應投放的人民幣,反映在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即為央行口徑外匯佔款。央行口徑外匯佔款增多,表明央行向市場投放了基礎貨幣;反之如果外匯佔款減少,則是央行回收了部分人民幣,向市場提供了外匯。
10月16日,中國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9月末,央行口徑外匯佔款為211,625.40億元人民幣,環比減少59.51億元人民幣。
根據中國央行數據,2020年1月末央行口徑外匯佔款比2019年12月增加57.17億元,此後逐月降低,截至9月末,已經連續八個月下降。
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王春英對媒體表示,國際金融市場上,受境外疫情反覆、主要國家貨幣和財政政策等因素影響,美元指數小幅上漲,資產價格漲跌互現。匯率折算和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綜合作用,中國9月外匯儲備規模有所下降。
10月7日,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末,中國外匯儲備規模為31,426億美元,較8月末下降220億美元。
早前多家媒體和分析機構表示,中國有2萬億都是外債,即實際上中國只擁有1萬億美元外匯儲備。
而外匯佔款在下降,表明有外資在撤離中國。
9月16日,關於近期有外資企業外遷的報導,中國發改委回應稱,「近年來,受要素成本上升、中美經貿摩擦等影響,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部分企業在全球範圍內調整生產布局,應該講這一現象屬於正常的市場行為」。
而在6月4日,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發布會上稱,「目前,中國沒有出現外資撤離、產業鏈供應鏈外遷的情況。相反,由於中國穩定的營商環境、較強的綜合競爭優勢、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許多跨國公司正考慮在中國擴張產業鏈」。
實際上,多個國家的企業在不斷的撤離中國。
美國蘋果公司剛發布新一代iPhone 12系列手機,近日傳出蘋果公司要求臺灣台積電、鴻海等多家供應鏈廠商,將15%至30%的生產線撤出中國大陸。有學者認為,外商在華投資只因勞動力成本低,目前看來,中國已失去諸多競爭優勢。
貴州大學經濟學院前教授楊紹政本10月15日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時表示,外商撤離中國是為了分散經營風險:「蘋果公司要求臺灣供應鏈廠商撤出30%的產能離開中國,我認為這是他分散風險的戰略舉措,即使沒有中美交惡,就是一般的企業經營也不能將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面,這是投資的基本常識。」
楊紹政說,目前中美關係處於緊張時期。美國對中國採取各種制裁措施,增加了蘋果公司在華經營風險:「更何況目前的中美關係確實屬於比較緊張的狀態,而且中國大陸自己在違反自己制定的憲法。比如憲法中言論自由的保護條款、宗教信仰自由等。」
印度科技部長普拉薩上個月表示,蘋果已有8家代工廠從中國轉移到了印度。金融學者司令說,蘋果公司要求代工廠加速撤離中國:「轉移到東南亞地區或南亞的印度、孟加拉國這樣的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利潤空間更大的地區。這也表明中國正在喪失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優勢。可以說蘋果公司,還有世界五百強很多企業從中國大陸撤離生產線,證明外界對中國的政策判斷 ,也就是中國正在實施閉關鎖國的趨勢。」
外匯儲備與外匯佔款
中國的外匯儲備來源有三個方面,一個是中國依靠出口產品到其它國家賺到的錢,一個是海外發行債券借來的錢,還有一個是國際資本進入中國的資金。面對中國經濟增長持續乏力等現狀,中共權貴階層持續將資金轉移到海外,導致中國外匯儲備不斷下降。中國資金外逃,也會導致外匯佔款下降,這是相對外匯儲備額外增發的基礎貨幣,中國央行要回收這部分資金,這樣內地資金供給趨緊。
在中國現行的結售匯制度下,中央銀行通過收購外匯資產形成外匯儲備,因收購外匯而導致的人民幣投放,即反映為「央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外匯佔款。其中,中國央行和商業銀行通過銀行間市場進行外匯交易,是將三者聯繫在一起的重要線索。
回顧2015年和2016年,外匯佔款與外匯儲備同時大幅下降,一方面,這是在人民幣持續單邊貶值情況下,中國央行拋售外匯儲備維穩人民幣匯率的結果;另一方面,銀行結售匯長期逆差也體現了資本外流的壓力。三項數據之間往往可以相互印證。
從外匯佔款的形成來看,其增減需要中國央行通過外匯交易才能實現,外匯佔款減少與央行賣出外匯、買進人民幣的操作有關。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