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尼專欄】歌頌神的榮耀——陸鴻年(組圖)

1930年,民國著名的輔仁大學創設美術系,美術系導師陳緣督結合中、西方文化傳統,用中國畫技法描繪天主教聖母像等,開創了民國天主教畫派,這一畫派的核心人物是陳緣督及他的學生陸鴻年、王肅達等。當時,該畫派作品在歐洲許多國家有極大影響力,師生們的繪畫集《中國公教美術》《我主聖傳圖》大量印製,1938年至1950年,先後有英文、法文、德文版發行,對中國繪畫藝術、繪畫技法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一畫派中陸鴻年的作品尤為突出。

陸鴻年(1919—1989)江蘇太倉人,生於北京。幼年酷愛繪畫,中學時期隨李智超習山水。陸鴻年的祖父和外祖父清朝時均在北京當過高官,他的父親在民國時期也一樣是高官。陸鴻年曾這樣回顧他的童年:「我們的歐洲友人有時候寄給我們一些賀卡,雖然我當時是個小孩,但也保存了幾張基督教的明信片。其中我特別注意到一幅這樣的畫:耶穌祝福孩子。當時我就問我母親:『為什麼圖中沒有中國孩子呢?』媽媽說:『耶穌愛所有的人,包括中國人,但這幅畫是歐洲人畫的,因此這個畫家只畫歐洲面孔呀。』那時我就說:』我以後要畫一些新的畫,在我的畫上耶穌也會祝福中國的孩子。』」

陸鴻年於1933年考入輔仁大學的美術系。1934年秋,他在輔仁大學白立鼐修士及陳緣督的鼓勵下,為輔仁大學聖誕節師生畫展創作了第一幅天主教題材的中國傳統工筆繪畫作品。這個畫展當時非常受歡迎,很多畫作當場被人買走,極大鼓舞了輔仁大學美術系師生的信心,也使這種「中式」天主教題材繪畫風格獲得了很大知名度。在輔仁大學間,陸鴻年與徐志華、王肅達等同仁,參與了陳緣督帶領美術系師生從事天主教藝術本地化的創作,並多次舉辦聖藝術畫展。他們皆熟讀《聖經》,矢志於聖藝繪畫,風格特徵以工筆重彩為主、精義傳神,為中國文人畫傳統賦予了更進一層的神聖精神內涵。

1938年陸鴻年為北京西郊北安河普照寺繪製《伎樂天》壁畫。1939年師從黃賓虹攻山水。1946年,陸鴻年畢業並在繪畫比賽中獲得第一名,此後他成為輔仁附中的繪畫老師,兼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所研究員。當年的一篇報導這樣讚揚他:「輔仁大學為鴻年嶄露頭角之基地,亦為造就鴻年一生事業根基的搖籃。時鴻年對壁畫饒有興趣,校中有白教授,系奧地利籍,教授壁畫。鴻年固有心人也,常於課外獨訪白氏誠懇求教,白教授為其講壁畫技法,以及西方壁畫的製作方法等,鴻年又多方找尋中國壁畫資料悉心鑽研。1936年畢業時,鴻年不但居美術系考試總分之第一名,畢業典禮上,校長陳垣先生當眾宣布鴻年為本屆畢業生之狀元。」(見柯博識《私立北京輔仁大學〔1925-1950〕》,第363頁)。

有些人曾這樣評價陸鴻年的繪畫作品:「陸鴻年的作品不多,但是其體現基督宗教藝術的畫作卻均為精品。陸鴻年作品中西合璧的風格與其先學山水畫,再修油畫的經歷有著很大的關係。」然而,與西方宗教藝術畫作不同的是,陸鴻年的天主教題材繪畫中,無論是人物還是景物,都充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他是用中國傳統繪畫的表現方式去展示。在繪畫風格上,陸鴻年按照中國畫的線條為主、筆墨為骨,以高度概括傳神的傳統手法來繪製神像及人物作品。其作品中的神像及人物形貌、衣著、背景,都是中國式的,畫作使用的大多是中國傳統的視覺符號,比如,背景都是中國化的庭院或者青山綠水;室內的人物畫則是以中式傢俱、家庭裝飾,或者是中式的吉祥圖案,或者是中國傳統文人畫中通常使用的精神象徵元素,如象徵剛毅氣節的松柏,寓意吉祥富貴的牡丹。同時在工筆重彩的基礎上,又加入了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

西方繪畫注重寫實,而中國畫以寫意為主流。因此,陸鴻年主要選擇了中國傳統繪畫門類中更傾向於「寫實」的工筆畫,以及民間的版畫等表現形式。同時,他選擇了生絹作為繪畫的載體,這樣可以兼顧西方繪畫的構圖以及中國繪畫的用筆、色調。在繪畫上,他十分讚賞作為清代宮廷畫家的義大利傳教士郎世寧的做法,認為如果純以寫實取勝的作品,應該「筆墨渲染各極其妙,然後再參以西法之光線」。在繪畫風格上,他還借鑒了中國傳統的佛教與道教繪畫藝術的表現手法。最重要的是,畫家在創作時是充滿了對神的敬仰,才會畫得如此之傳神。

這幅《喜報》無論是構圖方式還是人物形象,都借鑒了中國傳統仕女圖:人物形象峨峨雲髻、恬靜賢雅;畫中的衣著、雲紋都是中國傳統樣式,完全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習慣。畫面的背景是由細竹、中國傳統建築窗戶組成的中式庭院,畫中還繪有條案、蘭花,整個畫面的構圖形式是典型的中國畫傳統。此作線條流暢質樸、色彩簡潔明瞭,雅俗共賞,為陸鴻年之精品。

本文留言

作者戴東尼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