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民国著名的辅仁大学创设美术系,美术系导师陈缘督结合中、西方文化传统,用中国画技法描绘天主教圣母像等,开创了民国天主教画派,这一画派的核心人物是陈缘督及他的学生陆鸿年、王肃达等。当时,该画派作品在欧洲许多国家有极大影响力,师生们的绘画集《中国公教美术》《我主圣传图》大量印制,1938年至1950年,先后有英文、法文、德文版发行,对中国绘画艺术、绘画技法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一画派中陆鸿年的作品尤为突出。
陆鸿年(1919—1989)江苏太仓人,生于北京。幼年酷爱绘画,中学时期随李智超习山水。陆鸿年的祖父和外祖父清朝时均在北京当过高官,他的父亲在民国时期也一样是高官。陆鸿年曾这样回顾他的童年:“我们的欧洲友人有时候寄给我们一些贺卡,虽然我当时是个小孩,但也保存了几张基督教的明信片。其中我特别注意到一幅这样的画:耶稣祝福孩子。当时我就问我母亲:‘为什么图中没有中国孩子呢?’妈妈说:‘耶稣爱所有的人,包括中国人,但这幅画是欧洲人画的,因此这个画家只画欧洲面孔呀。’那时我就说:’我以后要画一些新的画,在我的画上耶稣也会祝福中国的孩子。’”
陆鸿年于1933年考入辅仁大学的美术系。1934年秋,他在辅仁大学白立鼐修士及陈缘督的鼓励下,为辅仁大学圣诞节师生画展创作了第一幅天主教题材的中国传统工笔绘画作品。这个画展当时非常受欢迎,很多画作当场被人买走,极大鼓舞了辅仁大学美术系师生的信心,也使这种“中式”天主教题材绘画风格获得了很大知名度。在辅仁大学间,陆鸿年与徐志华、王肃达等同仁,参与了陈缘督带领美术系师生从事天主教艺术本地化的创作,并多次举办圣艺术画展。他们皆熟读《圣经》,矢志于圣艺绘画,风格特征以工笔重彩为主、精义传神,为中国文人画传统赋予了更进一层的神圣精神内涵。
1938年陆鸿年为北京西郊北安河普照寺绘制《伎乐天》壁画。1939年师从黄宾虹攻山水。1946年,陆鸿年毕业并在绘画比赛中获得第一名,此后他成为辅仁附中的绘画老师,兼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所研究员。当年的一篇报导这样赞扬他:“辅仁大学为鸿年崭露头角之基地,亦为造就鸿年一生事业根基的摇篮。时鸿年对壁画饶有兴趣,校中有白教授,系奥地利籍,教授壁画。鸿年固有心人也,常于课外独访白氏诚恳求教,白教授为其讲壁画技法,以及西方壁画的制作方法等,鸿年又多方找寻中国壁画资料悉心钻研。1936年毕业时,鸿年不但居美术系考试总分之第一名,毕业典礼上,校长陈垣先生当众宣布鸿年为本届毕业生之状元。”(见柯博识《私立北京辅仁大学〔1925-1950〕》,第363页)。
有些人曾这样评价陆鸿年的绘画作品:“陆鸿年的作品不多,但是其体现基督宗教艺术的画作却均为精品。陆鸿年作品中西合璧的风格与其先学山水画,再修油画的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然而,与西方宗教艺术画作不同的是,陆鸿年的天主教题材绘画中,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都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他是用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方式去展示。在绘画风格上,陆鸿年按照中国画的线条为主、笔墨为骨,以高度概括传神的传统手法来绘制神像及人物作品。其作品中的神像及人物形貌、衣着、背景,都是中国式的,画作使用的大多是中国传统的视觉符号,比如,背景都是中国化的庭院或者青山绿水;室内的人物画则是以中式家俱、家庭装饰,或者是中式的吉祥图案,或者是中国传统文人画中通常使用的精神象征元素,如象征刚毅气节的松柏,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同时在工笔重彩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
西方绘画注重写实,而中国画以写意为主流。因此,陆鸿年主要选择了中国传统绘画门类中更倾向于“写实”的工笔画,以及民间的版画等表现形式。同时,他选择了生绢作为绘画的载体,这样可以兼顾西方绘画的构图以及中国绘画的用笔、色调。在绘画上,他十分赞赏作为清代宫廷画家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做法,认为如果纯以写实取胜的作品,应该“笔墨渲染各极其妙,然后再参以西法之光线”。在绘画风格上,他还借鉴了中国传统的佛教与道教绘画艺术的表现手法。最重要的是,画家在创作时是充满了对神的敬仰,才会画得如此之传神。
这幅《喜报》无论是构图方式还是人物形象,都借鉴了中国传统仕女图:人物形象峨峨云髻、恬静贤雅;画中的衣着、云纹都是中国传统样式,完全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习惯。画面的背景是由细竹、中国传统建筑窗户组成的中式庭院,画中还绘有条案、兰花,整个画面的构图形式是典型的中国画传统。此作线条流畅质朴、色彩简洁明了,雅俗共赏,为陆鸿年之精品。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