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會《道德經》8大思維,天地遼闊路寬廣。(以下圖片來源:Adobestock)
《道德經》在中國歷史上,可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本經書,雖然只有寥寥數千字,其中的思維卻啟悟著無數的後人,成為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一大特色。
而在經書中有8大思維,如果能有所體會的話,對於人生也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1、對立統一的思維
老子認為:高下、美醜、前後、禍福這些都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是中國古代很重要的人生觀,讓人們能進一步了解事物之間的關係。
2、逆向思維
春秋時期,儒家大力提倡仁愛、禮義和忠孝,認為只有重視這些事,才能改善社會,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但老子則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紛亂,有忠臣。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在老子眼中,仁義、孝慈、忠義的出現,正是因為大道逐漸為人們所遺忘的結果。
3、不爭思維
老子曰:「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這就像人們常說的「命中有時終需有,命中無時莫強求。」是我們的不必爭,不是我們的,爭也爭不來。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在關鍵時刻會示弱隱強,做出退讓。這也是老子常提醒人們的退、守、弱、柔。唯有不爭,才能保全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4、利他思維
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老子對水十分推崇,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這個世界上,什麼才是真正的無敵?儒家認為仁者無敵,老子則認為先他後我的思維,才是無敵的。
因為凡事能為別人著想的人,心胸才會寬闊有大格局,境界也才能逐步提昇。反之,如果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那麼看問題、做事情始終會考量到自己的欲望,那永遠就只能是井底之蛙。
5、戰勝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老子認為,能瞭解別人的稱為聰明,但真正能認識自己的,才是有智慧。同樣的,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這個人有點能力,但只有那些凡事不與人爭,而是反過來不斷戰勝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高人。
6、守柔貴雌
老子也十分推崇柔弱。他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十分柔軟,但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而柔弱的東西,更懂得變化,適應環境。譬如有韌性的樹,風來了可以隨風搖擺;但枯死的樹,則會因為過於堅硬,風一來可能就攔腰折斷了。
柔弱的東西,更懂得變化,適應環境。
7、重視「無」
老子指出,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所以老子也提醒世人,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看到「無」的價值。盆子、杯子等器具,因為內部有「無」,所以才能裝東西;人建造的房子,因為內部有「無」,所以可以住人。對大多數的人們而言,他們很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所吸引,卻因此忽略了「無」的價值。
8、守正出奇
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意思是說,治國要用「正」,帶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過「無事」。
正代表了原則性的東西,奇則代表了變通。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懂得守正出奇的思維,首先要遵循原則,但有時又要懂得變通,這樣在面對困難時,才能一一突破。
不知《道德經》中提到的這些思維,你是否認同呢?如果你有自己的體會與見解,也歡迎在底下留言,與讀者分享。
責任編輯: 察方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