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漫話上古三代時期的天命觀(二)(圖)

作者:千百度  2020-01-24 11:12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尚書》、《詩經》裡的傳說和彞器銘文中的記載,都強調了一個共同的意思,那就是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建立都是「受天命」。換句話說,王權來自於上天的賦予,王朝統治的合法性是由上天決定的。
《尚書》、《詩經》裡的傳說和彞器銘文中的記載,都強調了一個共同的意思,那就是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建立都是「受天命」。換句話說,王權來自於上天的賦予,王朝統治的合法性是由上天決定的。

接上文:漫話上古三代時期的天命觀(一)

(4)

既然在三代時期的先民看來,「帝」、「天」不但哺育、滋潤著萬物,而且主宰決定了大千世界的一切,無論是自然界的風雨雷電、水澇旱災,農作物的生產和收成,還是王朝的興盛衰敗、人的富貴貧賤、吉凶禍福,無一不取決於冥冥之中上「帝」、「天」的安排,那麼就必然會引申出一個結論,那就是人要想得到上天的福佑,就必須感恩、敬畏和祈求上天,否則,不但不能得到上天的護佑,反而會受到上天的懲罰。

說到對上天的感恩、敬畏和祈求,祭天固然是一種重要的形式,封禪也是一種重要形式。

在中國古代,最盛大的國事莫過於在泰山封禪。封為「祭天」,禪為「祭地」。

古人認為群山中泰山最高,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間的帝王應到最高的泰山去祭過天帝,才算受命於天。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稱封;在泰山下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辟場祭地,報地之功,稱禪。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換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亂之後,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禪天地。

古籍中最早提及封禪的是春秋時期的《管子・封禪篇》,書中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意思是說,古代封泰山祭天,禪梁父山祭地的有七十二家,而我所能記得的不過只有十二家。這就是古代的無懷氏封泰山祭天,禪云云山祭地;伏羲封泰山祭天,禪云云山祭地;神農封泰山祭天,禪云云山祭地;炎帝封泰山祭天,禪云云山祭地;黃帝封泰山祭天,禪亭亭祭地;頗項封泰山祭天,禪云云山祭地;帝倍封泰山祭天,禪云云山祭地;堯封泰山祭天,禪云云山祭地;舜封泰山祭天,禪云云山祭地;禹封泰山祭天,禪會稽山祭地;湯封泰山祭天,禪云云山祭地;周成王封泰山祭天,彈社首山祭地。他們都是承受天命然後才舉行封禪大典的。由此可見,封禪之儀在「三皇五帝」時便已有之。而在三代帝王中,夏禹、商湯和周成王都在泰山封過禪。

那麼夏禹、商湯和周成王為何要封禪?《五經通義》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禪梁父,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於天,報群神之功。」就是說古代帝王封禪的目地是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時向天地報告自己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而古代帝王之所以要通過這種極其隆重的方式向天地報告自己重整乾坤的偉大功業,同時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則再清楚不過的表明了一點,那就是在他們看來,上天是包括自己在內的所有人必須感恩、敬畏和祈求的對象。

(5)

在三代先民眼裡,服從天意和天命與感恩、敬畏和祈求上天一樣,也是得到上天護佑的前提之一。它們都是三代天命觀的基本要素。

那麼怎麼才能做到服從天意和天命的安排呢?首先必須瞭解天意和天命,而占卜便是三代先民與神溝通,藉以弄清天意和天命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史記・龜策列傳》云:「太史公曰:自古聖王將建國受命,興動事業,何嘗不寳卜筮以助善!唐虞以上,不可記已。自三代之興,各據禎祥,塗山之兆從而夏啟世,飛燕之卜順故殷興,百谷之筮吉故周王。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蓍龜,不易之道也。」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的聖明君王將要建立國家承受天命,興辦事業,哪有不曾尊用卜筮以助成善事的!唐堯虞舜以前的,無法記述了。從夏、商、周三代的興起看,都是各有卜筮的吉祥之兆以為根據的。大禹娶塗山氏之女卜兆得吉,於是夏啟建立了世代相傳的夏朝;簡狄吞飛燕之卵生契,卜兆吉順,所以殷朝興起;善於播種百穀的後稷蓍筮得吉,因而周國國君終於成為天下王。君王決斷疑難事,參考著用蓍龜所作的卜筮結果以作最終決定,這是沿用不變的傳統辦事程序。有所不同的是,殷商時代廣泛使用的是骨卜和龜卜,而後來的周代除了骨卜和龜卜之外,大量採用的是蓍筮。

以商代為例,舉凡祭祀、戰爭、飲食、宴會、氣象、農業、收成、田獵、行旅、災禍、福佑、奴隸逃亡等疑難事宜,商王幾乎是每事必卜,每日必卜,得兆後再判斷吉凶。具體方法是在龜腹甲背面進行若干處鑽鑿。鑿是用工具形成略橢圓形、棗核形的凹槽,鑽是在旁用工具形成的圓形凹槽。占卜時在龜腹甲背面鑽鑿處凹槽以火(燒熾的硬木)燒灼,即「灼兆」、「灼龜」。由於鑽鑿處的甲已很薄,一經高溫燒灼致使正面對應處出現「卜」形的裂紋,即「兆紋」。當時的人認為占卜儀式上龜甲正面這些燒灼出的卜形裂紋直接預示著吉凶,最後便是根據裂紋所呈現的種種形態來對所佔事物是吉是凶做出判斷(但商人具體怎麼判斷現已不得而知),並在龜甲上刻辭記錄。因為占卜是一件很神聖的事,占卜前通常都要齋戒沐浴。

在商人看來,占卜的結果就是天意,也可以說是上帝的命令,具有神聖性,是不能違背,必須照辦的。如果違反,就是違背天意,就會產生不祥的結果。

據《尚書・大誥》記載,周武王死後,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串通周武王的兄弟管叔鮮、蔡叔度、霍叔,聯絡淮夷,起兵叛周。一時間周王朝內憂外患,有臨深淵履薄冰之憂。這時,擔任攝政王的周公力排眾議,毅然決定出兵東征平叛。出征前,他用文王遺留下的大寳龜進行了占卜,結果都是吉兆。儘管如此,有些諸侯臣下卻仍然反對周公武力平叛的決定。他們對周公說:「困難太大了,民心也很不平靜,而且事情就發生在王宮和近臣的家裡,有些是我們尊敬的長輩和父兄,不應當去討伐他們。王啊!你為什麼不違背這個卜兆呢?」

周公對他們說,「上天嘉獎文王,使我們這個小小的周國興盛起來。文王通過占卜,繼承了上天所授予的大命。現在上天命令他的臣民幫助我們,何況我們又通過占卜瞭解到上天的這番用意呢?唉!上天明確的意見,人們應該表示敬畏,你們還是幫助我加強我們的統治吧!」接著,周公又說:「上天降福我們文王,我怎敢對占卜置之不理,怎敢不遵從上天的意旨、不遵循文王的意圖而不去保衛我們美好的疆土呢?何況今天的占卜都是吉利的,因此我一定率領你們諸侯國君東征。天命是不會有差錯的,卜辭所顯示的就清楚地說明瞭這一點。」

(6)

如果要從上古三代的天命觀裡拎出一個主題的話,那這個主題就是天命與王權的關係,如何認識這種關係反映了中國先民是對王朝興廢的原因以及政權合法性的理解。

那麼在那時的中國人看來,一個王朝,不管是夏朝商朝還是周朝,它得以建立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又是什麼決定了一個政權的合法性呢?

《尚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上古歷史文件的彙編,為我們瞭解這個問題提供了大量史料。如《尚書・召浩》曰:「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

《詩經・商頌》是商朝及周朝時期宋國的詩歌。在提及商朝的起源時,《商頌・玄鳥》說:「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頌・長發》曰:「帝立子生商」。

再來看鑄造在商周時期青銅禮器上的文字即彞器銘文,「受命於天」的刻辭在其中不只一次出現。如《毛公鼎》銘文記載:「丕顯文武,皇天宏厭厥德,配我有周,膺受天命」。《大盂鼎銘》曰:「丕顯文王,受天有大命」。

可見,無論是《尚書》的記錄還是《詩經》裡的傳說和彞器銘文中的記載,都強調了一個共同的意思,那就是夏朝、商朝和周朝的建立都是「受天命」。換句話說,王權來自於上天的賦予,王朝統治的合法性是由上天決定的。

以商朝為例,據史書記載,夏末時,伊尹眼見夏桀無可救藥,便勸說商湯征伐夏桀救助萬民,但是他起初並沒接受。因為古人都明白君權神授,君王有失臣下可以進諫,如果對天子用武力的話,就不是為臣之義了。可成湯東行到洛水,祭拜堯帝設在那裡的祭壇時,發生了一件事。《尚書・中候》說,商湯將祭祀用的玉璧沉下洛水,侍立在一旁,就看見黃魚雙雙跳躍,黑鳥隨魚停在祭壇上,然後化成黑玉,玉上紅色的字說:「玄色的精靈天乙承受神賜給的符,命令你征伐戰勝夏桀。三年以後,天下統一。」之後,上天為了使成湯得勝,又在鑣宮這個地方命令他說﹕「你要取代夏桀的王位,因為夏桀的品德太敗壞了,我已經滅絕了他的天命,你趕快帶領眾人去討伐他,我必會讓你得勝﹗」(《墨子・非攻》)結果,成湯很快順從天命的安排取代了夏桀,開啟了有商一朝。

在三代先民看來,上天的至高無上不僅體現在王權來自於它的賦予,而且還體現在王朝的滅亡源自於它的懲罰。

夏初,有扈氏部落反對夏禹的兒子啟繼承夏禹的王位,結果被夏啟打敗。為什麼有扈氏敗了?《尚書・甘誓》說,「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意思是說,上天要斷絕有扈氏的國運,懲罰它。

夏末,夏桀為商湯所滅,夏亡商興。為何昔日強大的夏朝竟被屬國所滅?《尚書・湯誓》說:「有夏多罪——致天之罰。」意思就是說,夏桀罪惡纍纍,上天要懲罰它。

到了商朝末年,商亡周興。為何泱泱大國的商朝竟然被其下的一個區區小國給滅了?《尚書泰誓》說:「商罪貫盈,天命誅之。」意思是說商紂王惡貫滿盈,所以上天要誅殺他。

據《國語・周語》記載,周幽王二(前780)年,涇水、渭水、洛水域都發生地震。太史伯陽父說:「周朝將要滅亡了。天地之氣,不能錯失自己的次序,如果錯亂了應有的位置,民眾就會大亂。陽氣滯留在內不能出來,陰氣受到壓制不能散發,於是便會發生地震。現在三條河流都發生了地震,就是陽氣不在自己的位置而壓制了陰氣。陽氣失位而處於陰氣的位置,河流的源頭一定會阻塞,水源被堵塞,國家必定滅亡。水流暢通、土地濕潤才能生長萬物為民取用。水流不暢、土地乾枯,百姓就缺乏財用,國家不滅亡還能怎的?過去伊水、洛水枯竭而夏朝滅亡,黃河枯竭而商朝滅亡。現在周的國運如同夏、商二代的末世,而河川的源頭又被堵塞,源頭堵塞水流必定枯竭。立國一定要依靠山川,山崩水竭,這是敗亡的徵兆。河流枯竭,山嶺一定會崩塌。這樣的國家不超過十年便會滅亡,這是數的極限。凡是被上天厭棄的,是不會超過這個極限的。」這一年,涇水、洛水、渭水流枯竭,岐山崩塌。十一年(前771),幽王被殺,周都因而東遷。

可見,從有扈氏到夏桀再到商紂,這些政權為什麼一個個都敗了亡了?共同的原因就是因為它們遭到了上天的懲罰,或者說被上天所誅殺。而打敗夏桀的夏啟,滅了夏桀、商紂的商湯和周文武王,只不過是在執行上天的意志罷了。

正所謂興也天命,亡也天命!

責任編輯: 美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