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感念「天人合一」(下)(圖)

 2012-05-09 13:2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網路圖片)

「天不變,道亦不變」

華夏文明歷史始於神、人同在的三皇五帝的上古時代,皇、帝自身的行為就在天道之中或接近於天道。根據史料,上古時期民風十分純樸,人們仰承甘露、俯吸醴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樂生、不知惡死,過著一種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黃帝內經》的《上古太真論》中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人們完全順乎自然的生活,順應天理大道的處世,自在道中的生命狀態,是人類真正應有的生活狀態。

三皇五帝之後到了夏商週三王時代。王是又次於帝的名號,按照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的解釋:「王,天下所歸往也。」西漢大儒董仲舒說:古之造文者,三劃而連其中,謂之王。三者,代表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如是說王字的三橫,分別代表了天道、地道、人道,中間的一豎代表著將三者貫通。作為王的人,必須具備對天道、地道和人道規律的把握。在《白虎通義》中解釋,王是受天命,擁有天下的人,替上天行使管理百姓的許可權,王被上天視為自己的孩子來護佑著。王所奉行的是行仁布義、賞善誅惡的王道。仁,是成就萬物,和洽萬民;義是理之所在,理所應當。夏和殷商時期,主要是部落聯盟,西周實行分封制,這一段歷史為「國天下」時期。由此可見,王是等而下之的。所以老子才說「大道廢,有仁義」、「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王之後就到了春秋五伯,也叫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以信義矯世,爭霸天下,將天下視為一己之私有,經過春秋戰國的激烈角逐,秦王嬴政戰勝了各諸侯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君主制帝國,開啟了兩千多年的朝代更迭歷史,而這種更替雖然也是順應天意而為,但主要是通過以暴易暴的形式實現的。

從此開始了一家一姓治理國家的「家天下」時代。從此以後,皇、帝、王的歷史使命與對天道詮釋的演繹也漸漸隱藏於最高的權力背後了,人們更多體會到的是它那高高在上、號令天下的尊崇地位。但是歷代的帝王,不乏優秀者,都努力身體力行的做遵循天道、德化萬民的表率。

天人合一」理念蘊涵於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體系之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緯書《孝經鉤命訣》中「三皇步,五帝驟,三王馳,五霸騖。」揭示了歷史發展越來越墜落的趨勢。人的純真質樸,以及人與天地相溝通的自然屬性和先天本能,隨著人對自身的認識和自衛能力的提高,以及對外在物質佔有慾望的日漸強烈,而越來越退化、喪失。

老子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提出返璞歸真與歷史前進的步伐相背而行的發展道路;在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中,也保持著這種往回返的強烈意識。因為儒家思想也深刻地認識到,只有往回返,才能擺脫滅亡的命運,他告誡人們要保持逆流而上的向道之心。儒家推崇先古聖王所行的王道,如三皇五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所實行過的道。孔子提出「克己」即約束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在隨世下流的世道人心中掙脫名利慾望的牽絆和誘惑,「復禮」就是遵循天理,回歸天道,回到那個產生自己的地方。

「天不變,道亦不變」造就了中國久遠的歷史文化中所顯現出的獨特的返本歸真的修煉文化。

從儒家看來,天道原則和道德觀念源於天,仁義禮智本性乃是天的賦予,是人心中所固有的。通過修身,去除後天受到的名利、慾望的迷惑而生的各種私心雜念,從而達到一種自覺的履行道德原則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七十從心所欲而不逾矩」。孟子說:堅守自己的良知、本心,修身養德才能達到知天、事天和至善的境界,因此儒家講可通過個人修身而成賢成聖。

要達到人與天通的境界,人必須要升華道德。佛道兩家講的是出世,佛家講佛法無邊,慈悲普度眾生,人通過佛法修煉可以成佛,得到善果,回歸神聖莊嚴的天國世界。佛性人人都有,但人在世上由於迷失了本性而不自覺,在通過修煉、不斷升華可修成覺者——佛的境界;道家講修真養性,返本歸真,思想上淡泊名利,清心寡慾,最後修成「真人」。

縱觀歷史,求仙訪道、隱逸田園、追求人與自然融合為一的「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成為中國古代文化最為深刻的主流。 

敬天知命

天地極其廣大,覆載萬物,人應懷感恩之心,孔子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讚天地之化育。天地始終不變,給予萬物,自身卻不接受任何事物,質樸、謙遜,博大無私。天賦予了人德性、善性、仁義禮智本性的存在,同時天也是主宰人、社會命運及賦予人以吉凶禍福的存在。

人應按照「天道」行事,《孟子正義.盡心上》中說:「法天即所以事天也」。古時的天子最重視的就是祭祀,祭祀是為了敬神,讚頌天帝的偉大,把自己在地上治理的成功歸功於上天的指導、幫助和保佑。祭祀時除了表達祭祀人的虔誠,禮儀的隆重之外,還要製作讚頌神的音樂來表達對神的敬仰。

《尚書》中說:「古之聖人,知天人合一之理。故於人事不敢不盡,而於天之道亦不敢不謹。堯之羲和,舜之七政,洪範之五紀,周官之保章氏,皆所以致謹於此。」如是說堯帝觀測天文,欽定曆法,順天而治,教導臣民以「五典」——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美德指導自己的行為,教育百姓和睦相處。堯帝製作了樂舞《大章》以歌頌天帝的盛德,並寓意以德敬天;舜帝以孝治天下,以德化人,無私為民,使天下百姓提升道德,都能恪盡孝道,信神敬天。

舜帝推行禮樂文化,重視祭祀,並配以文學詩歌,製作了《韶樂》以祭祀上天,其平和德音使「鳳凰來儀,鳥獸化德」;周公循天道製作了禮樂,通過禮樂道德教化規範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使國家得到大治。

幾千年來,無論帝王將相或是黎民百姓,全都信天、敬天、畏天,他們以各種方式祭祀天神,祈求天神的護佑,祭天成為國家的第一大禮,是中國古代最莊嚴的儀式。尤其當皇帝親率文武百官祭天時,可謂代表整個民族在虔誠祈禱:感恩上天,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古時歷代朝廷每年都要定期舉行隆重的「祀天」禮儀大典,人們也祭拜由土地、穀物而來的「社稷神」等。聖人明君率領臣民敬天,人們敬天信神,世風祥和,對所有的東西都能表現出不爭,使天下呈現出清明、太平景象。

古時的人敬天敬神,安分知命,積德行善。傳統敬天文化體現出的是人與自然、社會、人際關係的深刻內涵。儒、釋、道都告誡人們:信神敬天,從善惜福,感恩知報,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才能得到上天的庇護;人們都相信善惡有報的真理:人積善,天降吉祥,積不善,天降災殃。所以人們不斷修正自身,修德立命,以切合上天的心意。

天道對誰最親近呢?最親近有德之人。只有有德之人做循天道、順民意的好事時,才能得到吉神相助。信神敬天、曉善惡因果報應的人,分明可以體察出「天道佑善」;而勤修德行者教化引導迷失的人回歸善性和正道,可使種種的災禍得以免除,生病的人或能因而痊癒,將死的人或能因而回生,患難或能因而避免,美好的前程因而成就;而那些互相以權勢相攀引,只知道利用官位作為威勢,利用法令作為工具,排斥正人君子,盤剝百姓,追求私利而不擇手段者,更甚於姦邪興起而不遏阻,妨礙真正聖者進路的姦佞之人,最終招致的是各種災難的頻發。

在中國許多朝代都留下了傳世預言,如周朝的《乾坤萬年歌》,三國時諸葛亮的《馬前課》,唐代李淳風的《推背圖》,宋代邵雍的《梅花詩》,明代劉伯溫的《燒餅歌》等,都有著對歷史驚人、準確的預測,包括提及人類此時將有的大劫之憂。縱觀這些朝代預言,年輪的運轉,世事的變局,朝代的更迭似乎都是有道可循,冥冥之中有定數,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淵源,是否深藏著貫穿始終、密而不宣的真機……。

正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感念其深邃的內涵,體會到的是神傳文化的底蘊啊。(全文完)

(文字有刪節)

来源:大紀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