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玩味詩經!原野小詩為何能成為王室禮樂?(圖)

 2019-09-05 05:1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玩味詩經!原野小詩為何能成為王室禮樂?
孔子認為:不學《詩》,無以言。故由此可知《詩經》在文人的心目中,地位究竟有多重要了!(繪圖:志清/看中國)

喜歡《詩經》都知道,《國風》就是各地的民歌小調,但是怎麼會被周王室視為正統漸而成為禮樂以及逐步高至經書之一的?這裡面的過程其實又簡單又豐富有趣。

《國風》第一首《關雎》,選自《周南》。

周,周國。南,南方諸侯之國。

朱熹在《詩集傳》中說,周成王時由周公旦輔佐並製作禮樂,當時採用的是文王時期廣為流傳的民俗之詩。他們為詩配上管弦,初期,只是在王室內院作為房中之樂。後來,漸漸流傳推廣到諸侯、鄉黨,於是天下便以此中詩禮形式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行為模式和道德規範。

所謂《周南》是指非國中而已,其中雜以不少南國之詩。而全部從南方諸侯國中采風所得的,便叫《召南》。

這段話指出了《關雎》的背景,首先便是王者之風。它代表的是王的行為、道德和情懷。以此自上而下約束群小。

同時也能看出,它是從阡陌原野的小詩被改變演繹成王室之禮樂的。

那這個過程中,被改變痕跡最大的應該是這一句: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芼:熟而薦之也。 聯繫到前面的荇菜從流、采到芼,這裡是把菜做熟了作為祭祀之物的意思。如果是婚禮上的祝禱祭奠,這個場景合理。但是後面的「鐘鼓樂之」就不是民俗了。

鐘:金屬。鼓:革屬。樂之大者也。

「琴瑟有之」,一般民見音樂人還可以隨身攜帶,怡情怡性。但是鐘鼓這樣的「樂之大者」也就只有公侯貴族王室典禮上才可以使用和演練的。這是王樂的特徵,也即是被改變的詩章。

這最後一章的改變至關重要,從此它就能代表王庭正禮自下而上,又由上及下地反射回去,好比民女入宮,經過一番歷練最終勝出而母儀天下。

大家都知道,文史哲不分家。即便是欣賞,也要從文學、人性、歷史幾個面來看只才能多少看懂一首詩。

責任編輯: 吳蓬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