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一生可謂是漫遊的一生,到處都留下其尋仙訪道之足跡,也留下他歌舞宴飲、結交友朋之俠義豪氣。(繪圖:志清/看中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言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先世西涼武昭王李嵩之後,與李唐皇室同宗。是唐朝著名的詩人,和杜甫並稱「李杜」,有九百多首詩流傳至今,有「詩仙」、「詩俠」、「酒仙」、「謫仙人」等美譽。李白一生輕財好施,俠肝義膽,重情重義,富有才情,一直受到世人的敬佩。
李白的俠肝義膽
〈五千年輝煌神傳文化之千古英雄人物--詩仙李太白〉中寫道,可與詩歌同提並論的則為李白之劍術及俠義之氣。李白從小愛好舞劍,十五歲開始正式學練劍術。李白一生寫了許多歌頌俠士之詩,讚美那些在國家危急關頭勇於捨身赴難而不居功、不貪爵祿之豪俠。代表作《俠客行》把詩人少年的豪情壯志,表現無遺。李白在漫遊各地期間,隨身佩劍,勤學苦練,在他很多詩中,都提到過其寶劍,如「高冠佩雄劍,長揖韓荊州」、「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等。李白迷愛寶劍,簡直形影不離。
李白的一生可謂是漫遊的一生,到處都留下其尋仙訪道之足跡,也留下他歌舞宴飲、結交友朋之俠義豪氣。面對權勢,正直不卑;面對朋友,肝膽相照。
讀過李白的詩,可以感受到詩仙的朋友遍天下。但在李白的朋友圈中,有幾個名字必須真誠的點到。
李白和孟浩然皆有情有義,不願折腰侍權貴
李白曾經去安陸居住下來,在這段他自稱為「酒隱安陸,蹉跎十年」的時間裡,結識了隱居在鹿門山之孟浩然。他比李白長十二歲,當時已經詩名遠揚。李白和孟浩然皆隱居山林,以詩酒為樂;都是有情有義、不願折腰侍權貴剛正之人。
李白對於安史之亂前佞臣當道、讒謗得逞、賢能遭迫害之現實,寫下《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中,李白對朝廷腐敗猛烈抨擊。這種不平則鳴極有可能會遭到當權之李林甫等人所迫害,但是憑藉李白的俠義、剛正,註定不會在佞臣、權貴面前低頭。
李白不向權貴低頭,也如他在詩中所說:「昔在長安醉花柳,五侯七貴同杯酒。氣岸遙淩豪士前,風流肯落他人後!」(《流夜郎贈辛判官》)「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黃金籠下生。」(《設辟邪伎鼓吹雉子斑曲辭》)
《新唐書》記載孟浩然一次因跟友人喝酒交談,耽誤了與朝廷要人韓朝宗之約,韓朝宗因此而大怒,不僅決定不再推薦孟浩然,而且要他離開長安。但孟浩然絲毫不為此事後悔。李白在《贈孟浩然》一詩中對孟浩然的坦蕩豪爽、「不事君」大加讚賞。在這首詩裡,李白講述他對孟浩然之敬意不僅源自孟浩然的卓然才華,還因為其不被功名所絆、寧願在青松白雲間隱居、讓人仰止之德行。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不仰,徒此揖清芬。」
多年後,當李白再次在江夏與孟浩然邂逅,離別時,他們登上黃鶴樓,把酒言歡,李白寫下著名詩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重朋友情誼,對老友深深惦念之情躍然紙上。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與賀知章既是忘年交,又是道友
天寶元年,李白四十二歲,因京都詩人官任祕書監賀之章讀了李白的詩章,大為讚歎,向唐玄宗推薦,於是唐玄宗下詔征赴長安。李白初到長安,賀知章一見歎為「謫仙人」,聲名益振。玄宗召見時,也「降輦步迎,如見園綺」。
李白和賀知章還有一段「金龜換酒」的佳話。有一次李白在長安城的一家酒肆喝醉之後才發現忘記帶錢。賀知章見狀大笑三聲,取下御賜金龜,權當酒資,自此,兩人成為忘年交。
同李白一樣,賀知章也是道中人。《原化記》記載經神仙王老點悟之後,天寶三年(744年),賀知章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里,乃舍本宅為道觀。玄宗許之,仍拜其子典設郎曾為會朝散大夫、稽郡司馬,仍令侍養,並讓皇太子以下在朝文武百官咸就執別,儀式盛大。
送別儀式中,李白寫下《送賀賓客歸越》,詩中將其喻為王羲之:「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
告老還鄉的賀知章傳出病逝的消息後。李白寫下《對酒憶賀監二首》:「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夢,淒然傷我情。」
李白與杜甫相遇:策馬挽弓,詩酒年華
「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天寶三載(744年)春,李白離開長安後,再度開始了他的尋仙求道的遊歷生活。在洛陽他遇見了杜甫,在汴州又遇見高適,這三位詩人便一同暢遊梁園(開封)、濟南等地。李白比杜甫年長十一歲,但兩人一見如故,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策馬挽弓,詩酒年華,「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範十隱居》)
杜甫陪著李白跋山涉水的時候,正值李白人生失意之時,知己亡故,事業受挫,慶幸的是他遇上了杜甫。
篤於情誼之杜甫對李白無日不念,寫下不少懷念李白之感人詩篇。贈李白、憶李白、懷李白、夢李白、寄李白,杜甫寫及李白之詩竟有十餘首之多,而且幾乎每首都是嘔心瀝血、情真意切之名作。「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江南瘴癘地,逐客無消息。故人入我夢,明我常相憶。」「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千載之後讀這些詩句,仍然令人感慨。
在李白詩中,也常寫及杜甫,亦有「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等表達思念、友情之詩句。
李白被流放夜郎時,因為他的人品高貴,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作一遭流放之罪人。(繪圖:志清/看中國)
李白與郭子儀肝膽相照,千古佳話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左右,李白遊太原,在此期間,李白慧眼識英雄,結識當時還在當兵之郭子儀。郭子儀軍罪在身,李白仗義向長官說情,為他脫罪。對此郭子儀深深感激。而後遂有郭子儀為李白解官脫罪之回報。二人肝膽相照,演繹千古佳話。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收復洛陽、長安兩京,功居平亂之首,晉為中書令,封汾陽郡王。唐肅宗子唐代宗時,郭子儀又平定僕固懷恩叛亂,並說服回紇酋長,共破吐蕃,大唐江山賴以為安。郭子儀戎馬一生,屢建奇功,大唐因他而獲得安寧達二十多年,史稱「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皆賴李白仗義,使大唐多一棟樑大將。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避居廬山。那時,永王李磷恰在此時出師東巡,抱著平定安史之亂的志向,李白應邀入幕。永王和肅宗爭位,不久敗北,被坐以謀反失勢。李白也因之坐繫潯陽獄。
這時郭子儀請解官以贖,出面為李白說情,使李白免於死罪,改為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一帶)。由於李白人品高貴,素負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宴請,大家都很尊重他,並沒有把他看作一遭流放之罪人。
乾元二年(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大赦。他隨即順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之《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心情:「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上元二年,年過六十之李白返回金陵。在金陵,他作客在當塗做縣令之族叔李陽冰家。上元三年(762年),賦《臨終歌》後仙逝,時年六十二歲。唐代宗繼位後以左拾遺之位召李白復出,但李白已然仙逝。(《新唐書》)
李白的佛道信仰
神仙、佛、道信仰在李白一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他已存九百多首詩中有一百多首與神仙、佛、道有關。李白號青蓮居士,其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序》「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居士何須問,金粟如來是後身。」是揭示其身世來源,及其與佛家淵源之最好見證。
李白不光與佛家淵源極深,他還正式入道,名在方士格。對待煉丹服食,他亦非常嚴肅認真。他漫遊山水,尋仙訪道,刻苦修煉。他超然不羈之性格,飄逸灑脫之氣質,皆來源於這些,所以被稱為「謫仙人」。
責任編輯: 淡然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