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舉頭望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靜夜思》。(繪圖:Winnie Wang/看中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詩仙」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可謂是無人不知。不過,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這首《靜夜思》並不是李白的原作,其實是被人改過的。
《靜夜思》曾被改動多次
李白的《靜夜思》創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揚州旅舍,當時李白26歲。《靜夜思》自問世以來,幾乎每一本唐詩詩集都會收錄。可是到了明代以後,就開始有人擅自更改李白的原作。
那我們先來看看李白的原作吧!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
目前世界上記載李白這首詩的原作最權威的版本有三種︰中國國家圖書館藏北宋刊本《李太白文集》、日本靜嘉堂藏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公元1707年由康熙皇帝欽定出版的《全唐詩》。這三個版本所記載的都和以上相同。
首次更改李白原作的是《唐人萬首絕句》由明朝趙光在萬曆年間(介乎1573-1620年)編成的《唐人萬首絕句》,這裡把「舉頭望山月」改成了「舉頭望明月」,內容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還有清代詩人沈德潛在康熙年間編纂《唐詩別裁》,雖然與《全唐詩》都在康熙年間編成,但《靜夜思》的內容亦有不同,他是把第一句改為「床前明月光」,而第三句還跟原作相同。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靜夜思》是源自於清代蘅塘退士孫洙在乾隆28年(1763年)所編成的詩集《唐詩三百首》,參考了以上兩個被改過的版本,就變成了現在這個模樣: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仔細對比一下,李白的原作更加意境深遠,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寫作的層次和高度可是相差萬里。而且李白作為寫詩的高手,根本不需要寫出『明』字,在原作中的頭兩句中就已經暗藏著一個『明』了。
曾有一位學者對於李白的原作被改動,感嘆不已︰「打個比方,一幅價值連城的古畫,你是持寶人,原作在你手上,而其他人只有這幅畫的影印件。如果你認為這幅畫有幾個地方畫的不好,你在上面加了幾筆,不管你認為自己改的有多好。你這幅畫都將變得一錢不值,而且還可能遭到人家的唾罵,因此你在破壞文物。更改李白原作的行為,與更改古畫的舉動類似。」
如此來看,擅自改動李白的作品已經是大不敬了,那如果是隨意刪減或更改歷史,又比如正統的漢字被改成簡體字,不僅丟失了原有的意思,也讓現在的中國人更難以理解古文和古人的思想境界了。
床前明月光的「床」到底是指什麼?
一直以來,我們都會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床」解釋為床鋪,但其實「床」在古代是有多種意思的。根據許多學者的考察,古代的「床」一般是以下兩種意思:
一、井欄
古代的井欄有數米高,成方框形圍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內,這方框形既像四堵牆,又像古代的床。在中國古代,人們習慣在院子裡挖一口水井,以供全家飲水。因為是平地掘井,為防止人畜跌入井內,人們便在井臺的周圍砌上一圈木圍欄,叫作「井欄」。這種井欄四四方方,形狀像睡床一樣,所以古人又稱井欄為「銀床」。
《古樂府・淮南王篇》中有:「後園鑿井銀作床」之句;唐代詩人李商隱寫過一首詩《富平侯》,其中有句「不惜金蟬飛林外,更築銀床在井頭」;杜甫詩中也記有「風箏吹玉柱,露井凍銀床」之句。可見,唐代時人們普遍將井欄稱為「床」。
古代井欄專門有一個字來指稱,即「韓」字。《說文解字》中釋「韓」為「井垣也」,也就是井牆的意思。
二、坐臥的器具
床的異體字是「牀」。《說文解字》中說:「床,安身之坐者。」所以在古代,床不僅是休息的地方,也是一種簡易的坐具。《詩經・小雅・斯干》有「載寐之牀」,《易・剝牀・王犢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之說,講得就是臥具。
雖然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床」字,卻讓很多人為了它爭論不休。其實不管李白是在井邊看月亮,還是在床邊看月亮,都不影響《靜夜思》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靜夜思》觸動了人們心底的純真,最自然也最深刻,這首詩既然能千古傳誦,就一定有它的道理。難怪連賀知章都讚嘆李白是天上的謫仙啊!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