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這樣的涉臺研究水平代表什麼?(圖)

 2019-05-29 09:4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2
    小字

這樣的涉臺研究水平代表什麼?
臺北中華民國總統府(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9年5月29日訊】人民日報海外版最近刊載一篇名為「和平中立公投,是危險的政治鬧劇」評論作者是「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嚴峻,從文本的語境邏輯來看,除了體現中國當下臺灣研究的基本困境,也反應現階段兩岸關係的本質問題。

文章宣稱的公投荒謬鬧劇,其實來自於中共長期對於兩岸關係的政治定性與偏見,亦即「臺灣根本是不是國家,只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就歷史的向來看,臺灣自古是中國一部分」命題的本身就具有許多爭議,況且其中也存在許多斷裂與不連續的現象。在鄭成功來臺前在天朝心中只是化外之地,馬關條約割臺清廷內部多有「寧贈外人,不予家奴」的呼聲,若非戰爭失利國民政府也未曾考量收回失土,彼時在臺設有中華民國領事館就是客觀事實。

關鍵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政以來,未曾實質統治管轄過臺澎金馬,冷戰時期兩蔣政權固然在一中立場上採取爭鋒相對、寸步不讓的政策。然而當臺灣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後,已經徹底揚棄競奪一中代表權的傳統思維,其後《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的內容,更將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臺灣)賦予「國民主權」精神,這意味中華民國在(是)臺灣已是客觀的民意事實。就歷史與法理來看,臺灣是不是國家豈是北京片面認定?這種認知始終是威權政體「由上而下」或「黨說了算」的慣性思考;黨國體制對於憲政主義、人保障與國民主權向來是抱持否定態度,因此面對臺灣民主化、公民社會的內涵與趨勢自然視而不見,對於公投法更視為「洪水猛獸」或套上「法理台獨」的政治紅帽。

有趣的是,社會科學所言之「自我預言的實現」也正在兩岸關係同步發生。當中共十九大以來臺政策改採「非友即敵」或「非統即獨」的堅壁清野策略後,無形之間也把臺灣理性溫和的中間派推往政治光譜的另一邊,這可從習五點講話之後蔡英文民調回升得到解釋。

再從外交與國際政治角度思考,根據《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所界定的國家概念,臺灣自然符合「常住人口、界定的領土、政府、與其他國家建立關係的能力」的國家定義。諷刺的是,臺灣在國際社會所欠缺的人格與參與權利,北京恰是主要的剝奪與打壓來源。加害者指責被害者沒有權力主張,就是典型官方的宣示,在中國當下肅殺的政經氛圍下,智庫學者有如此政治正確的表態其實不難想像,只是這種涉臺研究水平又有什麼客觀意義可言?

(本文為《上報》獨家授權《看中國》,請勿任意轉載、抄襲)

原文連結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上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