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鄭成功是如何收復臺灣的?(圖)

 2019-05-28 09: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7
    小字

立在廈門市鼓浪嶼的鄭成功雕刻像。
立在廈門市鼓浪嶼的鄭成功雕刻像。(Pedist/wiki/CC BY 3.0)

鄭成功是中國家喻戶曉的民族英雄,也是聯繫兩岸的重要歷史人物。他高舉反清復明的大旗,曾經控制了中國東南半壁江山;他驅逐荷蘭人,收復臺灣,被奉為「開臺聖王」。但他為何死於壯年?為何在日本也被尊為民族英雄?他的塑像遍及各地,真實面目卻鮮為人知。

在1661年4月30日,歷史轉了個彎。上午9點,龐大的戰船艦隊出現在海平面上。荷屬東印度公司長官揆一接到守衛的緊急報告,連忙走出戶外,取出千里鏡觀察來犯敵軍。海上,高高聳立的桅桿與迎風飄揚的旗幟連綿不絕,400多艘大小船隻首尾相連,把海面鋪得密密麻麻,有些船上似乎還能看見士兵金光閃閃的盔甲。即使不識得那獵獵飄蕩的帥旗上「招討大將軍」五個字,他也清楚地知道,忌憚已久的明朝鄭成功的遠征大軍終於來了。

在中國大陸東南海上的島嶼邊緣一片名為「大員」的沙洲上,荷蘭人建造了一座城堡:熱蘭遮城,作為經營東亞海上貿易的據點。近幾年,揆一聽聞鄭成功的部隊將襲擊大員,因此再三懇求公司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派來支援船艦,可惜支援艦隊已因久等不耐,帶著滿腹對他的埋怨與懷疑離開了。慶幸的是,久聞鄭成功大名的揆一畢竟在防守上做了萬全準備。他知道,任何船隻若要進入大員沙洲所夾的臺江海域,都必須經過熱蘭遮城前方的水道,因此早令人將船沉在狹窄的水道中,使來犯艦隊難以通行。即便此時潮水大漲,敵艦只要經過水道,就勢必暴露在荷蘭優勢炮火的射程之中,那時的形勢就有如甕中捉鱉了。

上午10點,鄭成功的大批船隊沒有進入甕中,卻往北方遠處的鹿耳門水道一拐彎,直接轉向進入臺江,揆一這才大驚失色。但此時荷蘭大勢已去。歷史似乎在這一刻注定了要扭轉。以後的發展如水到渠成、順理成章。五天後,位於島嶼主陸上、與熱蘭遮城隔海相望的普羅岷西亞城失守,揆一在熱蘭遮城死守九個月後,最終不得不向鄭成功棄械投降,退出經營了38年的大員,也就是後來的臺灣。歐洲的海上勢力終究無法擴張至菲律賓以北的東亞地區,只能侷限於澳門與香港兩處蕞爾小島。而「收復臺灣」的鄭成功贏得後世「民族英雄」的稱號,得到無比尊崇,成為中國明清以降家喻戶曉、童叟皆知的偉大人物。

但在那樣的歷史定位與定格中,鄭成功似乎成了卡片般的人,刻板而單薄。實際上,史家關於鄭成功的討論似乎從未停止,爭議也從不間斷。他一生曲折離奇的故事,彷彿出自莎士比亞或大仲馬的筆下。他的面目,不像一般的歷史人物年代越久遠就越模糊,反而因為近年新出現的文獻而益加清晰。他的性格、卓絕的武藝和高超的騎術、甚至他的口音,逐漸從塵封已久的檔案中浮現。同時,在全球化帶來的新視野中,我們更可以從全新的角度來認識鄭成功——他,其實是大航海時代的英雄,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國際人物。

責任編輯: 徐雲楓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