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茲海默症重大突破!找出病因和新療法(圖)


阿茲海默症是一種不斷惡化的持續性神經功能障礙,罹患人口越來越多。(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俗稱「老人痴呆症」的阿茲海默症是一種隨著時間不斷惡化的持續性神經功能障礙,患者發病後的病程及損害幾乎不可逆,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已成功分析一種病原體,並發現新方法可有效阻止該病原體破壞健康的腦細胞,被形容為阿茲海默症研究上前所未有的重大突破。

近年的研究顯示,阿茲海默症成因與堆積在腦部神經元周圍的「β類澱粉樣蛋白」(Beta-amyloid)具有極大關聯,這種大分子蛋白質在進行錯誤堆疊時,會聚集成蛋白質斑塊,最終損害周圍的大腦組織,進而導致不可逆的神經系統損傷。科學家過往將注意力放在清除這些蛋白質斑塊,期望研發可延緩或預防病情的藥品,但最終均以失敗告終,研究人員最終才發現,當蛋白質斑塊出現時,大腦損傷已然造成,這時再用藥已於事無補。

由英國劍橋大學及瑞典的醫學專家合作進行的研究發現,在β類澱粉樣蛋白錯誤堆疊形成斑塊前,會先形成較小的團塊「低聚物(oligomers)」,而這種低聚物對周圍腦細胞毒性最大,是導致阿茲海默症最可能的元凶。

然而,由於低聚物不穩定、不斷分解及重整的特性,讓科學家開發藥物的過程受阻,對此,該團隊進一步開發出一種技術,可將蛋白質聚集過程產生的「低聚物」數量大幅下降,同時製造出相應抗體及藥物。據悉,研究人員目前已在老鼠身上進行測試,相關結果將在明年公布,屆時將考慮是否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