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了?(圖)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了?(Pixabay)

【看中國2018年6月15日訊】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結婚對數為301.7萬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8.1萬對,降幅為5.7%。而從不同地區來看,今年一季度結婚率最高的是貴州、寧夏、西藏等地,而結婚率最低的幾個地區是上海、天津、北京等地,除江蘇等個別省份之外,經濟較發達地區的結婚率普遍偏低。(21世紀經濟報導)

而根據民政部數據,2014年,辦理結婚登記1306.7萬對,比上年減少了2.98%。到2015年,結婚登記1224.7萬對,比上年下降6.3%。至2016年,全國共辦理結婚登記1132.88萬對,環比下降了7.5%。結婚率呈直線下降的趨勢。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恐懼婚姻?結婚,是一件關乎終身的大事,對大多數人來說意味著人生將邁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但如今對於年輕人來說,結婚帶來的不僅僅是幸福和快樂,還有巨大的經濟壓力。買房、買車、辦婚禮、拍婚紗照、蜜月旅行……無一不需要巨大的經濟開銷。更有人測算,近30年來中國人的結婚成本已經翻了近千倍。在大城市拚搏的上班族們,對不斷飆升的房價感到壓力山大。辛苦上班賺錢,可能連一個廁所都買不起。租房子,又可能會被以後孩子的讀書問題,整的頭大。小城市奮鬥的青年,微薄的工資,讓其無法負擔完所有的結婚花費。

實際上,「寧願坐在寶馬上哭,也不願坐在自行車上笑」的婚姻價值觀,早就不算稀奇了。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年紀輕輕,卻不會談戀愛。他們哪懂什麼叫愛?只有父母以「為你好」為名義的洗腦:愛情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婚姻就是過日子,當然得找個條件好的;男人又老又醜也沒關係,只要有錢就行,省得自己去奮鬥;女強人絕不能要,不聽話不賢惠不服從長輩,活該被剩下。這樣的場景,讓人覺得科幻,那些捏在手裡、列印在紙上的「兒女」,就像一個個虛擬機器人,被父母操控著進行配對組合,如果條件合適,就放進一種叫做「婚姻」的空間裡,一對男女就乖乖鑽進一個被窩過起日子,而父母在一旁密切監視,指揮他們造出下一代。

現代女性的擇偶標準,大多頭一條便是要求「結婚有房」。在現實生活中,因婚房問題而最終勞燕分飛的情侶也不在少數。於是貧窮,使很大一部分人被迫做起了無房無車無妻的「低碳光棍兒」。很多人有愛情,卻不結婚的主要原因是物質條件跟不上,所以乾脆拖著。沒房子,當然沒門也沒窗,沒門,那怎麼讓媳婦過門咧?父母攢了一輩子辛苦錢,最多給兒子兒媳買個廁所,運氣好的能搭個小陽臺,男人壓力越來越大,女人要求越來越高,房子成了衡量愛情的惟一砝碼。男人鉚足了勁工作,發誓不賺到100平米的不泡妞、不結婚,女人拚命花錢把自己打扮得花枝招展一心想釣得金龜婿。愛情在無情的地產泡沫下黯然失色,年紀輕輕的他們要麼負債纍纍,要麼孤孤單單。

君不見,現在農村有大量娶不上老婆的光棍漢,因為男多女少的無奈現實,更因為他們不是窮就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陷。而各地動輒10萬、20萬的天價彩禮,也早就讓許多「有為青年」望媳婦興嘆了。如果這些事情離你太遙遠。那些收視長紅的「大型生活服務類節目」、那些花錢才能看照片的相親網站,你不會也沒看過吧?在那些窈窕淑女和帥哥俊男相互比價時,你難道還假裝不知道擇偶市場有多「自由競爭」?在這個市場裡,沒有情投意合,也沒有男歡女愛,房子才是浪漫,戶口才是春藥,門當戶對才是真愛無敵。

在高昂的婚戀成本之下,年輕人結婚方式選擇的兩極分化日趨明顯。一部分人選擇啃老,另一部分則直接選擇裸婚。結婚錢父母出」已經成為很多新婚夫婦應對巨額花銷時的首要選擇。從父母那一代的「三轉一響」,到如今的「有車有房」,結婚要付出的高昂費用,讓不少人望而卻步。有網友感慨:爺爺娶奶奶只用了「半斗米」,爸爸娶媽媽只用了「半頭豬」,而我結婚卻要了爹娘「半條命」!

這些讓多少年輕人還沒結婚,卻已經開始對婚姻充滿了恐懼。正如西班牙《世界報》所說:高房價毀滅了年輕人的愛情,也毀滅了年輕人的想像力。他們本可以吟誦詩歌、結伴旅行、開讀書會。但現在,年輕人大學一畢業就成為中年人,像中年人那樣為了柴米油鹽精打細算。他們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是物質的、世故的,而不能體驗一段浪漫的人生,一種面向心靈的生活方式。

一般來說,社會越發達、個人越解放,就越能遵從自己的感情來選擇婚姻;社會越落後,個人的束縛越多,婚姻也就受到越多的限制。所以,婚姻雖然不可能不受到金錢、社會地位等的影響,但畢竟現在已經不再是赤貧年代了,何必拿自己的一生幸福做代價,去換一個所謂的階層?更何況在婚姻關係中,要求門當戶對不是原罪,沒有愛情基礎的門當戶對才是問題。步步精心計算,患得患失,往往誤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風青楊相關文章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