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膽囊炎表現為厭食伴腹脹或上腹部疼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膽囊炎是指膽囊和輸膽管的感染發炎,是由細菌感染、化學刺激、胭囊結石等引起的炎症性疾病。膽囊是濃縮和貯存膽汁的器官,當含蛋白質和脂肪的分解產物到達十二指腸時,膽囊收縮,排出膽汁,幫助脂肪消化,並促進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膽囊炎和膽石症是膽道中最常見的疾病。兩者常同時存在,互為因果。40歲以上的肥胖女性易患膽石症。
膽囊炎為急性、慢性兩種。急性膽囊炎表現為飽餐後的晚上和清晨,右脅部疼痛(右上腹部)劇烈呈持續性,伴發熱畏寒(或有寒顫),若有膽道阻塞則呈現黃疸為特徵。
慢性膽囊炎表現為低熱或無熱,常在飽餐高脂肪飲食後有消化不良表現,如噯氣、食慾不振、厭食伴腹脹或上腹部疼痛等。
膽囊炎的早期徵象
1、膽囊炎發作時,多數病人有右上腹或中上腹部疼痛,可向右下戶胛下區放射,常為持續性脹痛,少數病人僅有腹脹或右上腹不適,如伴梗阻可有陣發性絞痛。
2、病人可有噁心、嘔吐等症狀,嚴重者可嘔出膽汁。
3、急性膽囊炎時可有發熱、寒戰等症狀,嚴重時出現黃疸,慢性膽囊炎則發熱、黃疸少見。
4、腹部檢查可見右上腹輕度膨隆,腹式呼吸受限,右肋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右上腹可捫及囊性包塊。
5、如有全腹壓痛、腹肌緊張,則應考慮膽囊穿孔或併發急性腹膜炎。
膽囊炎飲食指南
1、低膽固醇
過多膽固醇大部分重新分泌於膽汁中,膽汁膽固醇濃度增高,每天攝入量以<300mg為宜,重度高膽固醇血症應控制在200mg以內。禁止食用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肥肉、動物肝、腎、腦等內臟,魚子、蟹黃、蛋黃等食物。
2、少量多餐
少量進食可減少消化系統負擔,多餐能刺激膽道分泌膽汁,保持膽道暢通,有利於膽道內炎性物質引流,促使疾病減緩和好轉。
3、適量蛋白質
每天供給50~70g,過多的蛋白質攝入會增加膽汁分泌,影響病變組織的恢復;攝入過少同樣不利於受損膽道組織的修復。應適量給予高生物價蛋白質,如豆製品、魚蝦類、瘦肉、蛋清等食物。
4、碳水化合物
每天300~350g,以達到補充熱能、增加肝糖原、保護肝細胞的目的。應供給複合碳水化物為主的食物,適當限制單糖,如砂糖、葡萄糖的攝入,對合併高脂血症、冠心病、肥胖者更應限制。
5、供給豐富維生素
維生素A有防止膽結石作用,有助於膽管上皮生長和保持完整性,幫助病變的膽道修復,大量補充對膽道疾患恢復有利。其他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B族維生素也應充分供給。
6、大量飲水
多喝水和飲料,可以稀釋膽汁,促使膽汁排出,預防膽汁淤滯,有利於膽道疾病的恢復,每天以1000~1500ml為宜。
責任編輯: 蘭雪晴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