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道真專欄】治國大道之十:中庸之道(圖)

 2018-01-15 08: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中庸思想是儒家的最高思想,是儒家的天門。
中庸思想是儒家的最高思想,是儒家的天門。(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十、中庸之道

中華文化是一體,學習中華神傳文化,必須有全局觀、全息觀,必須有足夠的悟性與根基,否則窮盡一生也只能得到中華神傳文化的皮毛。

儒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思想就是中庸之道。前面說了,儒家是從道家中分離出來的,所以儒家思想必定與道家相連接,而這個連接的窗口就是中庸之道。可以說,跨過中庸,就從儒家進入了道家,中庸思想是儒家的最高思想,是儒家的天門。

所以孔子說:「中庸難道是至高的真理嗎?天下百姓脫離中庸已經有很長的歲月了。」

中庸有三境:一般俗人所理解的就是不上不下,不做最好的、也不做最差的,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這是對中庸內涵最粗俗表面的理解。第二種就是過猶不及,萬事勿過、勿不及,把握好火候、恰到好處,這是一般人對中庸所能理解的最高內涵。第三種就是自然萬物和諧平衡、共生共存、整體升華達到完美,這是筆者所看到的中庸高層內涵。

在讀這一章之前,請先讀上一個專題《解周易八卦與神傳文字》,否則可能難以完全理解本章內容。

相生相剋

前面論述過道家的相生相剋之理,我們人類所在的三界與小宇宙是由陰陽、五行構成的。陰陽、五行之間都存在著相生相剋之理,它們都是由相生相剋的關係所維繫,而產生循環變化。

相生相剋是兩種關係,即「相生」與「相剋」,它們之間存在著一種動態平衡。前面主要講了相生,就是萬事萬物都是正負兩面一體同出的,生出善的同時也產生了惡,有了上的同時必有下,有冷必有熱,有是必有非,有動必有靜……萬事萬物都逃不過陰陽二像,也就逃不過相生相剋。

這正負因素在一體同出而相生的同時,又倆倆相剋。如冷熱相剋、明暗相剋、善惡相剋、動靜相剋……相生相剋是同時存在的,萬事萬物在彼此相生的同時又倆倆相剋。

比如熱在升溫變熱的同時,必定要從外界吸收熱量,外界被吸去熱量後,就會降溫變冷,這就是熱生出了冷。反過來冷在變冷的同時,必定要向外釋放自身熱量,而外界吸收了這熱量後,就會升溫變熱,這就是冷生出熱。這是冷熱相生。

同時,冷又能克熱,能降低熱的溫度,使熱變冷。而熱也能克冷,能提升冷的溫度,使冷升溫變熱。這是冷熱相剋。

同理,明能生暗,使暗顯得更暗;暗也能生明,使明更加光明。反過來,暗能抵消明的亮度、明能消減暗的暗度。惡能使善顯得更加善良、善也使惡顯得更加可惡;同時,惡能抵消善、善也能消減惡……

相生相剋的關係是非常奇妙的,它們形成了一個動態的循環與平衡,從而產生了陰陽、五行的循環運轉,推動了世界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

平衡點偏移

相生相剋是個動態的循環,它必然存在一個平衡點。比如水是流動的,會從高處往低處流,但最終必然有一個水平面,當水面到達水平面位置的時候,就平衡不再流動了。高於或低於這個水平面的水,都會不停的趨於水平面方向流動,這樣就會以水平面為核心,形成起伏的波浪。所以在水靜止的時候,它們都處於水平面上,這時水平面是靜態水平面;當水流動的時候,水平面就被打破而消失,成為「無形」的水平面,但它仍然客觀中冥冥存在著,因為所有水都趨向它流動,這時的水平面稱為動態水平面。

相生相剋在到達平衡位置的時候,就會中和消失,歸於大道,隱入道中,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中」,相當於水靜止於水平面的狀態。相生相剋始終在平衡點附近循環變化,達到一種動態平衡,在不脫離平衡點,不超出節度的時候,就是「和」,如同水在水平面上下有節制的波動。這個平衡點相當於道。中,是回歸平衡點,歸於道中之意;和,是圍繞平衡點達到動態的和諧平衡之意,中庸也稱為中和。

《中庸》中說:喜、怒、哀、樂等情緒還沒產生的時候,稱為中。產生了喜、怒、哀、樂,但保持節度,不過火,稱為和。中,是天下萬物之根本。和,是天下萬物平衡和諧之道。達到了中和的狀態,天地定位,萬物相生。

關於中,就是回歸於道中,達到道隱無名、自然無為的完美狀態。

和,就是孔子所說的小康社會的狀態。在天下生出了私,偏離了大道,偏離了平衡點後,就會圍繞平衡點,相生相剋的發展變化。如果萬物的相生相剋都能維持一定的節度,不過度,不偏激,平衡點就不會發生偏移,就能使整體維持在平衡點附近,保持著動態平衡狀態。也就是說,使萬事萬物在偏離大道後,仍能以道為標準與核心,趨向於大道,達到一種動態平衡,使萬事萬物在大道外圍的一定安全區域內保持著相對和諧的狀態。這是和的內涵。

如果萬事都喜歡走極端,使相生相剋失去節度,那麼平衡點就會產生偏移,那麼衡量準則也就產生了偏離,就脫離了道的標準。衡量準則產生偏離,是非常可怕的事,會帶來「陰陽反背」的天象,陰陽反背的天象一出現,對應到人間,那就是毀滅的徵兆。也就是人間的劫數已到了,在成住壞滅的氣數輪迴中,已走到了滅的時刻了。

什麼叫平衡點偏移呢?

比如我們人類的味覺是有一個和諧範圍的,在這範圍內的味覺,我們都能輕鬆承受,稱為和諧味覺;超出這個範圍的味覺,我們就會覺得太強烈刺激,一時難以接受,這就是極度味覺。

我們人認為白開水是沒有味道的,假如當你嘴裡吃了極端味覺中的苦味,如長時間嚼茶葉後,你再喝白開水,你會發現白開水是甜的。這就是平衡點產生了偏移,使原本沒有味道的白開水變成了甜味。再如牙膏很甜,味道很重,屬於極端味覺。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這種經驗,就是在早上刷完牙後吃水果,發現水果沒有味道,像白開水一樣。這也是甜味的相生相剋臨時失度,平衡點偏移而造成的。

以上味道的平衡點失衡只是臨時失衡,只是短期失度,不久會恢復原有的味覺。但如果長期都處於那種極端味覺的狀態,就會破壞原有味覺平衡點,會造成永久失衡,就再也償不出原有的味道了。

我再分析得詳細一些:

這個萬事萬物相生相剋的平衡點,就是道的標準,它是先天客觀存在的,或稱為「中」。相生相剋完全回歸於平衡點,就是達到「中」的狀態,就退出了相生相剋,相當於萬事萬物都回歸於道中,達到無為而行的狀態。老子的「無為而治」,或孔子所說的「大同」社會,就是處於「中」的狀態。

當天下偏離了大道,也就是偏離了平衡點後,那麼就必然會陷入相生相剋之理中輪迴。這時如果能始終保持節度,就會使萬事萬物的相生相剋都圍繞著平衡點附近變化,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保持在和諧範圍之內。這樣就相當於偏離大道後,始終以大道為核心,趨向於大道,保持在大道外圍相對安全的區域內,達到相對和諧的狀態,這個狀態就是「和」。孔子所說的「小康」社會,就是維持在「和」的狀態。

當萬事萬物在相生相剋關係網中,失度、偏激,就會使相生相剋失衡,那麼平衡點就會發生偏移。這個最初始的平衡點就是道,是萬事萬物先天客觀存在的規律,是永恆不變的真理,冥冥中維繫、權衡著一切。當平衡點偏離原來先天的位置後,衡量標準就會產生變異,就不再以道為標準,而是以後天形成的新的平衡點為標準,這是最可怕的事。

舉個例子,當天下都處於道中的時候,就是萬事萬物都處於平衡位置的時候,這時不需要衡量標準,因為天下都處於標準中。人們會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當天下都偏離了大道後,那麼萬事萬物都偏離了平衡位置,最完美和諧的狀態就被打破,那麼萬事萬物就都陷入了相生相剋之中,在平衡位置附近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此時雖然天下都偏離了大道,偏離了平衡點,但原有的平衡點沒有發生偏移,所以原有的衡量標準沒有變,人們都是以大道作為衡量標準,去衡量是非好壞。萬事萬物都圍繞著大道,以大道為核心,在平衡點(大道)附近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當平衡點發生了偏離後,那麼衡量標準就偏離了大道,人們就不再以大道為衡量標準,而是以偏離後的位置(新的平衡點)為衡量標準,此時萬事萬物的平衡就徹底打破,整體都發生了移位,人們所認為的不再是正確的,衡量準則發生了紊亂。

比如刷牙後,味道的平衡點發生了偏移,那麼以前無味的白開水變成了苦味,以前甜的水果變成了無味。客觀上來講,不是這些事物的味道發生了變化,而是平衡點發生了偏移,所以衡量標準產生了錯位,此時人所認為的甜味就不再是甜味、苦味也不再是苦味。

平衡點發生偏離後,人們的衡量標準,就會偏離客觀真理,偏離大道。人們此時認為的好就不再是好,認為的壞也不再是壞。這是非常可怕的事,當人的是非善惡標準完全發生變異後,人就不再是人了,會向魔鬼禽獸轉變,走向毀滅!

(未完待續)

部分參考文獻:

《春秋緯》

《風俗通義》

《管子・真法篇》

《春秋運斗樞》

《白虎通義》

《帝王世紀》

《列子・黃帝篇》

《淮南子》

《洛書》

《說文解字》

《高士傳》

《尚書大傳》

《神奇秘譜》

《宋書・符瑞志》

《太平經》

《春秋》

《孟子》

《呂氏春秋》《淮南子》

《新論・王霸第二》

《尚書・禹貢》

《漢書・元帝紀》

《道德經》

《禮記》

《太公六韜》

《左傳》

《大學》

《中庸》

《論語》

《後漢書》

《韓非》

《商君書》

《法華文句》《慧琳音義》

(看中國首發,轉載請註明)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看中國專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