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經上有個故事,說在久遠以前,有一位年輕的比丘,因為曾經惡意的嘲笑另一位年老的比丘,說他跳過小溪的姿勢有如猿猴一般。結果,造了惡意的口業後,等因緣際會,在五百世後,這位年輕的比丘終於轉生為一隻猿猴。
曾經嘲笑別人像只猿猴,想不到自己也成為了被自己所嘲笑的對象,這個故事所顯示的,不止是一種諷刺,更是一種悲哀,深沉的悲哀。
難怪有句話說得好:「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或一個有智慧的人)因深知因果的可怕和絲毫不爽,所以謹言慎行,戰戰兢兢,深怕自己墮入因果惡性的的泥淖中。而一般眾生,對因果的愚昧無知,不知慎因,等造了惡因,受了惡果,才來反悔卻來不及了!
大體說來,這個嘲笑別人為猿猴,自己墮落為猿猴的故事,極符合因果律的「公正性」,如是因,變成如是果,有怎樣的因,就會產生怎樣的果,甲造的因,由甲自己承受結果,不會落到乙身上,甲乙兩人的因果關係,由甲乙兩人承受,不會變成甲丙的因果關係。
因果律是如此地準確而嚴密,不會有任何的謬誤和疏失,也不會因為時間久遠而失去效力,更不會因為空間的轉移而有所遺漏,就如同一首偈子所說: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嘗!
因此,雖然在經過了五百世那麼長遠的時間,但當「因緣會遇時」,看似輕微的嘲笑果報,最終還是報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墮落為猿猴之身。
這個故事,也極其符合因果律的另一項重要的法則,那就是因果律的回向性:「你常怎麼做,你就會如你所做的那樣。」也可以將之延伸為:「你常怎麼說,你就會如你所說的那樣。」因此,根據這個佛陀所說的故事,我們也可以說,如果「你常嘲笑別人成什麼,你就會成為你所嘲笑的那樣。」
從以上的分析知道,這位年輕的比丘,因為平素即有輕視嘲笑別人的習慣,而被他嘲笑的對象,竟是個有德性的老比丘,且他的嘲笑是惡意的,因此,雖然在某個時空場合,不經意的造了這麼一個看似無傷大雅的「業",但當「因緣會遇時」,果報成熟了,他的嘲笑,終於「回向」他自己,讓他也嘗到自身受嘲笑的滋味!
(選自水蓮齋主《因果啟示錄》)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