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我們常說的「令人噴飯」是蘇軾發明的!(組圖)

 2017-09-04 0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我們常說的「令人噴飯」是蘇軾發明的!
「令人噴飯」這句話正是大文豪蘇軾發明的,出自於〈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看中國合成圖)

我們都曾聽見人會用「令人噴飯」來形容一件可笑的事情或一個人的行徑,甚至連自己也經常使用。因為這句話很常出現在生活中,所以我們總自以為是現代人創造出來的。其實,這句話正是大文豪蘇軾發明的。

偃竹記一文 蘇軾妙言多 

大家向來都認為蘇軾能寫得一手好詞,像「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這兩句,就能讓後人吟誦多時。可是,切莫忘記了,蘇軾的隨筆也是很厲害的。

「令人噴飯」主要是來自於蘇軾的〈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中的「失笑噴飯滿案」一句。清代周亮工亦於《書影・卷一》中套用此句:「今人演『武三思素娥』雜劇,鄙俚荒唐,見之令人噴飯。」由此可見,「噴飯」這般的形容多讓人印象深刻。畢竟蘇軾是飽讀詩書,習慣琢磨文字又具備絕妙靈感嘛!這樣的文人創造出來的語句,都能不受時間淘汰,讓現代人都能在不經意之間運用呢!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主要是蘇軾在闡述繪畫之事,並藉此文傳遞與表哥文同之間的深厚情誼。文同,字與可,被蘇軾讚為詩詞書(草書)畫四絕,還曾參與《新唐書》的編纂。文同擅長畫竹,也常於閒暇之際前往洋州城北邊的篔簹谷悠遊、觀賞竹子。〈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一文即有描述此事,而成語「胸有成竹」亦是從此文的「故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一句得來。另外,文中還出現了成語「兔起鶻落」。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是這樣說的:

竹子剛長出來時,還只有一寸長,可是卻是節葉俱全。從蟬腹與蛇腹橫鱗般的嫩筍,直至長成如銳利直劍般的八尺高竹,都是有節有葉的。如今繪竹之人,卻是一節節開始繪製,一葉葉累積加添,這樣畫哪裡會有竹子呢?

所以說畫竹必須胸中先有竹子,執筆仔細凝視觀察,才能夠見到想要畫的模樣。快速的繪畫竹子,運筆直截描摹,以利能夠追逐自己所見的模樣,這就像兔子一跳躍起來,鶻鳥就迅速地猛衝下來,稍微輕忽就丟失了機會。

與可是這樣教我的。我不能這樣去繪畫,而內心卻能理解這個道理。既然內心已經了解應該要這樣去做卻不能照做者,是內外不一,內心與手無法相互呼應,這是錯在不去學習。故凡是了然於胸的道理,操作起來卻不熟練,平時認為已經了解透徹的理,卻在遇事時就忽然無法明白了,豈止是在繪竹一事上而已!

子由撰寫《墨竹賦》,並將它贈給與可,說:「廚師,是宰殺牛的人,而廚師講的道理卻被養生者採用。名匠輪扁,是以刀斧製造輪子的人,而輪扁的道理卻讓讀書人推舉。如今你託付於繪竹上的道理,我認為是有道德學問之人的認識,難道不是如此嗎?」子由未曾繪畫,故只得到見解而已。至於我,難道不僅僅是獲得見解,並且還取得了繪畫方法麼!

與可畫竹,最初並不看重自己的畫作,四面八方持著繪畫白絹來請他繪畫的人,都已經一個接著一個登門拜訪了。與可厭惡這樣的事,就紛紛把白絹扔擲到地上而罵說:「我要將它們做成為襪子。」士大夫則將此事當做話柄傳開了。等到與可從洋州歸返,而我則擔任徐州知州(太守)時,與可寫信給我說:「我近來告訴士大夫說,我們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大家可以去那裡求畫。製作襪子的材料應當往你那裡聚集了。」信末又寫了一詩,重點是說:「擬將一段鵝溪絹,掃取寒梢萬尺長。」我告訴與可,竹長萬尺,應當得使用絹二百五十匹,知道你懶得提筆用硯台來繪畫,而只想要獲得白絹而已。與可無言以對,則說:「我講了無稽之言,世間豈有萬尺竹啊。」我再真誠的回應,答覆他的詩說:「世間亦有千尋竹,月落庭空影許長。」與可笑說:「蘇公真善於辯說啊。若真有二百五十匹,我都可以拿來買田而告老還鄉了。」

文與可就將「篔簹谷偃竹」這一畫作贈送給我,並說:「這竹才數尺而已,卻擁有萬尺的威勢。」

篔簹谷是在洋州,與可曾讓我試著做《洋州三十詠》,《篔簹谷》是其中一首詩。

我撰詩道:「漢川修竹賤如蓬,斤斧何曾赦籜龍(註)。料得清貧饞太守,渭濱千畝在胸中。」與可當天與妻子在谷中悠遊,烹煮竹筍當做晚餐,拆開信件見到此詩,不禁笑了出來,把口中的飯噴了滿桌。

元豐二年正月二十日,與可逝世於陳州。

那一年是七月七日,我當時正在湖州曝曬書畫,見到這幅竹子圖,就停止曬書卷而開始痛哭失聲。昔日曹孟德的《祭橋公文》,有「車過」、「腹痛」之語;而我亦記載自己及與可往日戲笑之言,由此可見我和與可親密無間的情誼。

我們常說的「令人噴飯」是蘇軾發明的!
此圖為文同著名的畫作《墨竹圖》。(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蘇軾談繪畫 展現與文同的情誼

蘇軾說的雖然是繪畫,但文藝創作的道理都應是相通的。無論是寫作或繪圖,都仰靠學習、練習與靈感,都是要在腦中心中反覆琢磨,經過仔仔細細鑽研之後,將欲捕捉之物深深地鏤刻,以利輪廓清晰,再趕忙振筆直追,得如同兔起鶻落那樣,忌諱稍稍鬆懈而失了完成的時機。蘇軾間接記錄下文與可告知他的道理看似淺顯,卻未必人人都懂。文與可懂得蘇軾會懂,否則怎會傳授與他呢?

古人以琴棋書畫結交摯友,從中可見彼此深厚的默契與感情。我們亦能在文人的往來之間,瞧見他們的才能高低與獨特的藝術品味。蘇軾與文與可既為親友又能相知相惜、情誼非淺,否則厭棄眾人來求畫,並將白絹投於地的文與可,怎會推薦士大夫轉向蘇軾求畫呢?而他亦在信中戲鬧地對蘇軾說:「襪材當萃於子矣。」交情好才會如此互開玩笑啊。

莫怪乎蘇軾在七夕曬書時,一目睹竹子畫,就傷感哀泣,難過從此以後失了一位摯友,一位與他分享繪畫道理的高手。

附註:「斤斧何曾赦籜龍」中的「籜龍」,乃是竹筍的異名。

參考資料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維基文庫)

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唐詩宋詞網)

劉莎莎〈蘇東坡詩詞歌賦之外亦貢獻成語 「令人噴飯」亦出自他筆下〉(香港01)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