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潘金蓮》劇照
【看中國2016年12月5日訊】中國導演馮小剛憑著電影《我不是潘金蓮》,贏得第53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項。電影在中國內地上映三日,票房達人民幣2.04億元,風頭一時無兩,就連官媒《人民日報》也發表對馮小剛的專訪,正面評價這出講述上訪、官員腐敗和法治問題的電影。
電影改編自作家劉震雲的同名小說,講述農村婦女李雪蓮(范冰冰飾演)因不滿地方法院對她的離婚判決,以及前夫稱她為「潘金蓮」,而堅持向法院和政府為自己討回公道,一件小事漸漸演變成大事。十年以來,她不斷告狀和上訪,由縣政府告到市政府層面,再告到北京國家領導層面。
《我不是潘金蓮》劇照
電影用喜劇手法諷刺中國腐敗的官場文化
女主角在戲中的行為頗為瘋狂,故事的劇情亦十分誇張。電影用喜劇手法諷刺中國腐敗的官場文化和行事手法,例如講述各級地方官員(例如:市長、法院法官)用盡各種辦法阻止女主角上訪;官員在處理問題的時候,首先關心自己會不會受到責難,明明有時候道理在自己身上,也鬧出不少事件,反映所謂的制度和法治都是殘缺不堪。
此外,官員和人大代表開會的情節,描寫得很細緻,例如人大會議的禮儀小姐會用繩子量度每個茶杯的擺位是否準確;官員們的發言和訓話亦拍得很真實,不少對白都好像是似曾相識的。
起初,筆者在觀看這齣電影的時候,覺得有點驚訝,不斷在想:為什麼這出諷刺官場生態的電影,能夠通過內地的審查公映呢?不過,觀看到結尾,最終真相大白。
《我不是潘金蓮》劇照(圖片均來自主場博客)
雖然戲中的確有大量批評政府和反映上訪者慘況的敏感內容,但戲中的官員是最終也是懂得反省檢討,而犯錯的官員亦會被降級或下臺。再者,故事將中國的貪腐問題與缺乏法治觀念的問題,歸咎於地方官員,宣揚「這只是地方官員的問題,而不是制度的問題」的訊息,完全無視威權制度、三權合作等根本性的問題。而北京的領導更有一種父母官的感覺,訓地方官員。
《我不是潘金蓮》是一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批判電影,雖然難得地喚起了社會對腐敗問題的關注,但仍屬於小罵大幫忙的程度,散發著維穩的味道。戲裡頭所宣傳的訊息更配合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路線,因為習近平上臺後都不斷高舉「打擊貪腐」、「以法治國」的旗幟,但實際內容為何,大家都心裏有數。難怪連官媒《人民日報》也正面評價《我不是潘金蓮》,讓電影淪為政府的宣傳教育片。而事實上,已經有新聞報導,內地有官員要求下屬去看這齣電影,反思如何當官。
最後,這部電影的攝影手法非常有趣,採用了圓形和正方形的構圖,充滿藝術的味道。在農村的時候,會採用圓形;而在北京的時候,則採用正方形;真相大白的時候,又變回了正常的16:9長方形構圖。圓形的攝影構圖,像中國古代庭院的窗框,更一有種從第三者角度偷窺的感覺,難道這是象徵著偷看中國的社會問題嗎?另外,畫面上的資訊少了,觀眾會看得更集中。此外,戲中的場景曾經出現過不少圓形和正方形的裝修,明顯是刻意安排的,與攝影手法吻合,十分有心思。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