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教育中,一個司空見慣的問題,家長們不去思考。這個問題是:人創造了許多事物,但是他能創造自己嗎?社會中的事物無不是人創造的。這已為幾千年人類文化史所證實。我們人生活在某一環境中,而我們還能夠創造更優越的環境。可是千百年來,人能否創造自己,又如何創造自己確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拿教育孩子來說,只要家長仔細觀察和細心瞭解孩子,就會知道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各不相同的。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是:如果孩子的潛力和孩子與其他孩子的差別得到了父母尊重,他自我創造的方法必然是多種多樣的。孩子自己創造自己是有選擇的,是有自我路線的,就好比一個人畢業像河水流過草地一樣,毫不費力地遵循著社會環境、家庭、學校給他提供的條件、所指的輪廓線和途征前行;而另一個人卻像向前衝的瀑布那樣,打破各種障礙、阻力,還不知再流向何方!
生活就是面臨選擇。孩子的生活路線,他的思維路線、觀念和理想與成人(家長、教師)生活路線、思維路線、觀念和理想常常是不合拍的。一種觀念表示某種事物的意義,一種理想則是這種事物,那當它的意義被判定為具有很大吸引力時,會促使人達到它(完成它、實現它)。孩子們常常憑著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程度而形成一種觀念,例如,看著那「狗狗」的「樣子」,好像很「溫馴」(觀念),因此想「抱抱狗狗」(理想),去抱了,而且體驗到愉悅,就是理想實現。例如,人們認為「地球是圓的」(觀念),就可能圍繞它航行(可能性),而引起人們對財富、權力和冒險的緊迫需要,環繞地球航行這種需要(觀念)就成為一種理想了。父母的一大責任就是要讓孩子更多更快地產生新觀念和出現新理想,然後付諸實踐。儘可能讓孩子生活的潮流採取新的方向:多接觸他以外的環境、人群,參與家庭事務,為同伴做一些事,為社區做力所能及的服務……
在思考和設計這些(觀念和理想)活動中,家長尤其要注意,讓孩子在自己接觸的範圍中,從許多的觀念中去選擇「善舉」。它是孩子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所選擇的東西,對終生有用。當然,孩子也常常是選擇一些、放棄一些,這是孩子的年齡心理特徵。那些基本觀念的創立標誌著孩子認識世界、發展智力、培養情感、增強意志的轉折點;而圍繞成一種觀念構成的理想則標誌著許多社會性特點發展到更高層次了。例如,責任、義務、溝通、寬容、戰勝挫折等就會發展起來。當孩子們離開其他無關緊要的的興趣(事物)而深入當時所指向的興趣(事物)時,就能培養「專心致志」的能力,他們的注意中心(一段時間緊密注意、實踐完成的事物)濃厚興趣就能集中,也就是說孩子一些搖擺不定的興趣指向範圍相對縮小,對一種事物相對深入,甚至對單調靜止的事物,他能持久關注,孩子的責任心、專一心、持久心就會建立起來,對發展成長好處無窮。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