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屠呦呦獲獎打了誰的臉 諾獎能計畫?(圖)

 2015-10-06 18:46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三無」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

【看中國2015年10月06日訊】諾貝爾獎官方推特消息,中國著名藥學家屠呦呦與其他兩位國外科學家一起獲得今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中國大陸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科學家,一時群情振奮,被刷爆了朋友圈。

因為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院士頭銜,屠呦呦被戲稱為「三無」科學家,據瞭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院士,但由於性格原因均未當選。這引發了網民對於中國教育科研製度體系新一輪質疑。

中國人向來熱衷於排名,對於全世界首屈一指的諾貝爾獎更是情有獨鍾,被戲稱為中國人有諾獎情結。過去諾貝爾獎囿於意識形態的偏見總是偏重於頒獎給中國的異見人士,中國遲遲無法在科學獲獎方面有所突破。

為此,在幾年前,中國還曾推出選拔100名「具有衝擊諾貝爾獎、成長為世界級科學家潛力」的傑出人才的計畫,被稱為諾獎百人計畫,被各界院士所包攬,想來作為「三無人員」的屠呦呦與此無緣。

當時,諾獎「百人計畫」一出爐便遭到網民「吐槽」。有人認為此計畫是一場科研領域的「大躍進」;也有人認為這種「敢死隊」模式不過又是一次瓜分科研經費的盛宴。不可否認,將「獲獎」作為人才培養的「目的」本身具有濃厚的功利主義色彩。

諾貝爾獎本是對科研人員學術創新的認可與鼓勵。對科學家來說,真正支撐其奮鬥不懈的是對真理的追求、對自然奧秘的探索精神,諾獎不過是研究成果的「副產品」。如今將手段當作目的,多少有些本末倒置。

說到底,諾獎「百人計畫」仍是計畫思維在作祟,是舉國體制在科研領域的極端應用。儘管「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模式在很多領域取得不菲成績,如奧運獎牌激增、航空航天技術突飛猛進。然而,人才培養是系統工程,不是一場短跑運動,這種催肥式的培養模式注定難以修成正果。畢竟,中國過去與諾獎屢屢無緣,根本上與當下的教育體制有關。

一方面,中國科研的管控制度與諾獎學術自由的指導思想本質上是背道而馳的。與國外教授治校不同,中國高校的行政色彩頗濃。不但外部有龐大的教育行政機構指手畫腳,從校長任命、學位授予到各種科研經費的分配無不掌控在行政權力手中,即便是高校內部也被「校、院、系」縱向管理體制割裂。研究難以獨立,學術難以自由,科研、教學、學術甚至院士評選都淪為行政權力的附屬品,又怎會有創新?

另一方面,基礎教育急功近利扼殺國人的創新能力。「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讓莘莘學子不得不從小學就開始「備戰」,而就業只認學歷(及證書)不認能力的現實更讓「填鴨式」教育變本加厲。不但功課堆積如山,著名的「北大清華工廠」衡水中學,僅高中三年做過的試卷厚度就超2米,而號稱「贏在起跑線上」的各式補習班(如奧數班)早已透支學生心理底線。截至2010年6月1日,中小學生患憂鬱症比例高達5%-6%。

中小學生在機械的教育機制中喪失了天性與活力,而變成記憶的機器,自然與創造力「絕緣」。教育機械化、行政化,學術官僚化讓中國教育偏離教育的本質,諾獎「戰績不佳」也就不足為奇了。

也許屠呦呦的獲獎,為未來中國的科研運作模式指明了方向。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蕭華 来源:福卡智庫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