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蘇軾與參廖(圖)

 2015-08-18 11: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詩人蘇軾與僧人參寥

宋代詩人蘇軾,深通佛典,與詩僧也多有交往。如蜀僧幾演,詩僧道通、參寥等等。其中與他交往最為密切的,可以說是參寥大師。參寥本姓何,今浙江

臨安縣浮溪村人,擅寫文章,尤喜歡作詩。蘇軾曾將他的名字改為道潛,後又號參寥子。蘇軾對參寥的詩才特別賞識,經常和他吟詠唱和,互相切磋。而參寥也時常追隨蘇軾,二人可謂文學上的知音密友。


張大千《蘇東坡》(網路圖片)

參寥的才思特別敏捷,蘇軾在餘杭(今杭州)做官時,一次會集賓客,他用畫筆在彩箋上畫了一幅墨竹圖,贈給官妓,讓官妓去找參寥,請參寥給此墨竹圖題詩。參寥才思敏捷,提筆立就,寫道:

小鳳團箋已自奇,謫仙重掃歲寒枝。
梢頭余墨猶含潤,恰似梳風洗雨時。

此詩首句讚彩箋,二、三、四句寫所畫墨竹富有生氣,形似逼真,使蘇軾大為讚賞。

之後,蘇軾離開餘杭(今杭州)去徐州做官,參寥前去拜訪他,一日,同樣宴集賓客,參寥卻沒有參加。蘇軾見參寥沒來,心中頗為想念,說:「參寥不參加這個集會,真讓人覺得不盡興。」於是馬上讓官妓馬盼盼帶著紙筆去找參寥,讓他寫詩。參寥當然又是提筆立就,其中有二句是「禪心已似沾泥絮,不逐春風上下狂」,既用於自況,也用於說明自己禪心已定,已無意再湊這樣的熱鬧了。

不料蘇軾讀詩卻大為稱讚,說:「我以前也見到柳絮落在泥上這樣的現象,我早就想把它寫進詩裡,可惜一直沒用心想過,不料今天被參寥用了,很是可惜。」參寥用此詩說明瞭一個禪心入定、不願再逐世俗的道理,先於蘇軾,顯然與他本身是僧人,對此現象的體會比蘇軾深有關,所以隨手拈來,皆成佳喻,不惟傳神,而且入理;而蘇軾呢,雖然他深通佛典,靈魂深處常常滲透著濃厚的佛家出世思想,但他在這方面的體會畢竟不如身為僧人的參寥來得直接,來得深刻,所以運用這一現象入詩,他也就落後於參寥。也許蘇軾本人並不明確這一點,但這對於創作來說,當事人的體會深切,卻是一個寫好作品的要諦,以至現在人們仍在反覆強調,堅持作家要深入生活了。

蘇東坡送參寥子

不久,參寥要離開徐州,蘇軾寫了一首詩送他,詩說:

上人學苦空,百念已灰冷。
劍頭唯一吷,焦谷無新穎。
胡為逐吾輩,文字爭蔚炳。
新詩如玉屑,出語便清警。
退之論草書,萬事未嘗屏。
憂愁不平氣,一寓筆所騁。
頗怪浮屠人,視身如丘井。
頹然寄淡泊,誰與發豪猛。
細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
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
咸酸雜眾好,中有至味永。
詩法不相妨,此語當更請。

蘇軾詩中的思想境界

這首詩開頭幾句寫參寥身入佛境,百念俱枯,但詩句卻清警彪炳,頗為出色。接著從「退之論草書」始,引韓愈論草書為例,說韓愈認為,創作並不是要摒卻世間萬事萬物,而是由於心有不平之氣,一發於筆端,才有像狂草張旭那樣高超的書法藝術。「頗怪浮屠人」幾句是蘇軾對參寥的心如丘井、摒卻萬事感到奇怪,如是那樣,誰還能在創作中抒發豪猛之情呢?但仔細想來,參寥的創作也有道理,真正的技巧也是真實思想感情的表現。從「欲令詩語妙」以下蘇軾提出了他的著名論詩觀點:要使詩寫得好,一是要空,二是要靜;惟其靜,才能把握世間各種動態;惟其空,才能容納世間萬般景象。同時要寫好詩,還要深入現實生活,即「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最後幾句則是認為參寥的詩有咸酸不同的風格,受到眾人喜愛,詩有含蓄不盡的味道,認為詩歌和佛法兩不相妨,請參寥師考慮。

蘇軾的這首詩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蘇軾的創作思想,因而尤為研究者所注目。其中主要的是「空」、「靜」,「納萬境」和「了群動」觀點,還有「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即深入客觀現實生活的觀點。如果說,我們上面說到的蘇軾看到柳絮入泥想入詩而落後於參寥,原因在於他沒有參寥本人身為僧人來得深刻直接的話,那麼,這裡提出的「閱世走人間,觀身臥雲嶺」,說明瞭蘇軾已經認識到親身直接感受才能深刻的重要性了。蘇軾觀點的提出無疑和他與詩僧的交往有密切的關係。

来源:網文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