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人禦寒的方式

 2014-12-19 07: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在中國古代,經濟水平和居住條件遠不如今天,冬季取暖無疑是一件大事,而不同階層人的取暖方式也有很大不同。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筆下的賣炭老人冬日裡衣著單薄、心憂炭賤的情景。白居易另一首詩《問劉十九》寫到,「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裡描寫的是當時相對富裕的人家,已經用上精緻的手爐。

窮人 出門穿短褐 家裡取暖用灶灰

火塘也叫火炕,是中國最古老的取暖方式。北方的民居一般都設有火炕,內有孔道,在冬季通過燃燒產生熱量進入炕內通道來加溫,同時配備有火盆等取暖設施,這種取暖方式,直到現在,北方農村依然在使用著。窮人在家裡只能用灶灰取暖,條件稍好一點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裝燒火做飯的「灶灰」取暖。

貧窮百姓冬天大多是靠穿「褐」來禦寒,褐是一種衣服的料子,屬於麻製品,限於當時的工藝水平,用褐做的衣服既不能保暖又不美觀。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裡說其「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短褐」就是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即使這樣的衣服還有洞和補丁。

富人 達官貴族過寒冬 愛穿狐裘和貂裘

唐宋時期,一些官員或富裕人家已經用上銅製手爐或者腳爐,手爐呈橢圓形,裡邊放火炭或尚有餘熱的灶灰,爐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裡暖手。腳爐比手爐大,可放在腳下暖足。此外,還有暖足瓶,裡邊灌上熱水,晚上放在被窩裡。宋代黃庭堅有首詩說:「千錢買腳婆,夜夜睡天明。」指的就是這種暖具。

明、清兩代,在冬季大多燒柴炭取暖,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銅或鐵製成的,外面再加上一個箱形透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者掉進其他東西。

裘是有錢人的冬裝,裘即毛向外的皮衣,用以做裘的皮毛很多,如狐、犬、羊、鹿、貂、兔等,其中狐裘和貂裘最為珍貴,屬於奢侈品,為達官貴族所穿,鹿裘、羊裘則品質略遜一籌,但也非普通百姓所能享用,穿得起的至少也算是當時的中產階級了。古人認為狐腋下之皮毛最為輕暖,用其做成的狐白裘非常珍貴。

皇家 皇宮牆裡建火道 堪比中央空調

古代的宮廷建築師們,採取了更多科學的方法為皇宮供暖。具體做法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俗稱「火牆」。牆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設於殿外的廊檐底下。炭口裡燒上木炭火,熱力就可順著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

為使熱力循環通暢,火道的盡頭設有氣孔,煙氣由臺基下出氣口排出。而且這種火道還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宮殿內其他人睡覺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與「暖閣」,使整個宮殿都感到溫暖如春。

 

来源:揚子晚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