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4年06月10日訊】新聞「出口轉內銷」的事到今天還是沒改。《華爾街日報》報導,據知情人士透露,中國央行、財政部、發改委等部門已在辯論,是否應當採取包括降息在內的更多措施來提振經濟。知情人士稱,目前為止,央行抵擋住了有關降息的呼籲,理由是一大批新增信貸將加劇已不斷膨脹的債務,並將資金轉移到房地產行業。
央行真是這樣的想的或說的?我不敢確認。但三個部門坐下來討論一下未來貨幣政策的走向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過,如果「降息將不斷加劇已不斷膨脹的債務,並將資金轉移到房地產行業」是央行拒絕降息的理由,那我覺得央行管得有點太寬了。為什麼這樣講?
第一,房地產僅僅是中國經濟的組成部分,所以抑制房地產投資或房價,需要結構性政策,尤其需要從「土地財政」的角度去加以解決,而不是通過貨幣政策——總量政策去壓制,那樣會使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總體受到抑制。既然前不久央行的盛松誠先生已經講得很清楚:「中國實際僅發行5.6萬億元基礎貨幣,用於支撐56萬億元的GDP,根本沒有超發貨幣,所以房價問題不是貨幣超發的問題。」那為什麼現在會以房地產問題拒絕降息?難道中國的利率還不夠高嗎?
再者說,當下房屋需求已經大大減弱,各地房屋都出現滯銷狀況。我想,這一點所有商業銀行都看得見。所以,出於貸款安全的考慮,各商業銀行已經收緊房地產開發貸款。而為瞭解決房屋需求不足的問題,前不久中央銀行還特地召集商業銀行開會,強令商業銀行增加住房消費按揭貸款,而且不許提高利率。那為什麼現在又會以資金流向房地產為由拒絕降息?
第二,是不是降息會出現信貸擴張,惡化中國債務率?理論上講,沒錯。但「沒錯」不一定就是「正確」。目前,利率過高已經使中國經濟陷入極度困境,內需和主動性經濟增長動力已經虛弱不堪。在此情況下,央行有義務「逆週期」調節,降低市場利率水平。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也是它該考慮的第一要務,而不是債務率。
寬鬆貨幣是不是會增加債務率?這其實是一個辯證關係。美、歐、日的債務率高不高?狀況嚴峻不嚴峻?這一點當然毫無疑問,五年前直至今日延續的正是債務危機。但它們為什麼敢於大力度、超大力度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因為它們知道,只有寬鬆貨幣,股市才會上漲,股權融資才會便宜,股權融資加大,才可能減低債務率,才可能有效去槓桿。同時,極低的融資成本才會使實體經濟獲得恢復生機的機會,才可能實現「實業資本」的全球再分配,才可能把高利率國家的實業資本吸引到本土。
其實,在發達國家全部壓低融資成本的同時,中國長時間的高息政策已經給中國經濟帶來嚴重的傷害——實業投資資本大量外逃,而套利投機資金大量流入,造成中國貨幣市場越發繁盛,而實業經濟日趨衰敗。6月8日,聯合國發布《2013年世界移民報告》,其中顯示,僅2013年一年之間,中國移民人數高達930萬人。我堅信,如果我說他們平均每人帶走了1000萬元人民幣現金,大家一定會說我「說少了」。但就是這樣,930萬人移民將意味著93萬億元資本流失。對嗎?
如今,歐洲也開始QE,甚至把金融機構對央行的隔夜存款利率降至負值。為什麼?因為他們將進一步在全球範圍內爭奪實業資本,包括中國在內的高息國家當然首當其衝。我們是不是希望在2014年再度流失100萬億元資本?
如此嚴重的事態央行看不見嗎?這到底是「眼瞎了還是心瞎了」?至少,它們到現在還不懂得:資本——金融資本和實業資本之核心是實業資本;實業資本——債務資本與股權資本之核心是股權資本。但這個問題,發達市場經濟體、那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中央銀行決策者都明白得很,所以它們千方百計保護股票市場(股權資本市場),因為這既是它們經濟轉型、強化實業的戰略需求,同時也是平衡當下債務率的戰術需求。
但是,中國中央銀行是怎樣做的?它們眼裡有股票市場嗎?這麼多年去槓桿,中國的槓桿率是在增加還是在減小?央行副行長劉士余前不久在「五道口國際金融論壇」上已經給出了結論:沒有減少,還在惡化。為什麼會是這樣?中央銀行檢討過嗎?
當然,我並不認為現在「降息」是正確的選擇。因為中國金融問題是「結構性問題」,銀行降息——現在只能降低存款利率,而貸款利率已經放開。一旦銀行降息,大量銀行儲蓄會更加劇烈地流向貨幣市場基金,而根本無法減低貸款成本,反而可能更嚴重地推高貸款成本。所以,現在的當務之急是扭轉金融結構,而「一行三會一局」在這方面的努力有限,必須加大力度。
可以肯定地說,不有效鏟除金融空轉,大幅壓縮貨幣基金同業存款的規模和收益,它們將繼續扮演貨幣政策傳導的「中梗阻」角色,貨幣市場利率再低也傳導不到貸款利率。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