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2月31日訊】中國糧食政策面臨兩難選擇。2013年下半年,中國小麥、玉米、稻穀的市場價已超過進口到岸價,繼續提高收購價空間不大;如繼續補貼,會遇到WTO「黃箱政策」的限制。2013年,中國農業補貼估計超過1700億元,2004年補貼只有146億元,十年間增長10倍還多。
12月30日下午,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一場學術報告會上如此指出。
陳錫文指出,近年來,儘管糧食連續增產,但中國糧食政策面臨更為艱難的挑戰,「正在被迫做出兩難選擇」。
首先,中國糧食已連續十年增產,進一步增加糧食生產是一大挑戰。「一味增加糧食產量,已經造成一些土壤污染、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若繼續按傳統辦法,增加農藥、化肥、薄膜等石油用品投入,農村環境將難以承受,農產品安全難以保障。」
其次,近年來,中國糧食進口不斷增加。陳錫文說,2012年,中國糧食進口總量達到1605億斤,這相當於10個浙江省的糧食總產量。在糧食問題上,利用國際市場調劑余缺,是農業參與國際分工的體現,但在糧食進出口政策上,中國面臨一些挑戰。
據陳錫文介紹,中國目前農產品進口關稅平均不到16%,而世界各國這一數字超過60%,中國未來通過關稅限制糧食進口難度很大;同時,對糧食實行進口配額的空間也很小,而且面臨新一輪WTO農業談判的制約,美國等正要求取消糧食進口配額管理。
以大米為例,中國承諾的大米進口配額為270萬噸,進口270萬噸以內,關稅很低;如超過270萬噸的部分,則要對這些進口大米徵收60%的關稅。但是,由於國內消費需求增長,中國2013年實際進口大米達四百多萬噸,美國等就一直催促中國提高糧食進口配額。
陳錫文分析,保障糧食安全,增加糧食產量,需要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辦法有二:一是提高農產品價格,這是最主要的方法。中國從2004年起,對重要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至今已有11年,稻穀、小麥等主要品種名義上的最低價已翻了一番。
二是補貼農業和糧食生產。2004年,中國首次對農民實行糧食補貼,當年是146億元,到2013年,這一補貼預計超過1700多億。陳錫文指出,如果繼續提高農產品價格就會遇到國際價格「天花板」,而增加糧食補貼會遇到WTO關於農業補貼的「黃箱政策」限制。
據陳錫文透露,2013年下半年,小麥、玉米和大米這三個品種的國內價格都已高於進口糧食的國內到岸完稅價,小麥高5%,玉米高6%,大米高25%。如果中國繼續提高糧價,就會刺激糧食進口,對國內農業和糧食生產造成衝擊。
若用增加補貼的辦法,可能會遇到中國加入WTO時作出的承諾,即政府對農業的補貼不能超過國內農業總產值的8.5%。該農業國內支持政策被稱為「黃箱補貼」,是WTO農業協議規定不禁止但須承諾逐漸削減的補貼類型。
農業補貼是指一國政府針對農業生產、流通和貿易的財政轉移支付。「黃箱補貼」是指容易引起農產品貿易價格扭曲的政策,包括對農產品的直接價格補貼、信貸補貼,以及政府對農產品生產資料、種子、肥料、農用薄膜、灌溉等農業投入品的補貼和農產品營銷貸款補貼等。
12月上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列為2014年六大重點工作之首。12月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落幕,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講話中再次強調糧食安全問題,要求「中國人的飯碗要裝自己種的糧食」,並確保「主糧絕對安全」。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