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2月16日訊】中國經濟風向開始改變,北京的政治細節亦有微妙變化。
最新的例子是被外界視為來年經濟政策大綱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14年的中央經濟會議時間不僅持續四天,而且以往保增長、調結構、抗通脹、促發展等三字決消失了,「既要」 「又要」等句式也減少了不少,「穩中求進」成為最一兩年的新口號。
儘管如此,官方文件離公眾認知仍有距離,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的「言外之意」依舊是熱門話題,週五晚間消息發布之後,各家投行券商比的就是手快。速度之外,重要的是,字裡行間,中央經濟經濟工作會議到底談了什麼真問題?
和所有微妙的表達一樣,「但是」和「同時」之後的話往往才是重點。拋開對於「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農業生產再獲豐收,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改革開放力度加大,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社會大局和諧穩定」等肯定語,會議對於當前問題的強調值得關注,「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保障糧食安全難度加大,宏觀債務水平持續上升,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生態環境惡化、食品藥品質量堪憂、社會治安狀況不佳等突出問題仍沒有緩解。」
這段表述表達了決策層對於當前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可見對當前的壓力也不乏危機感。不過,其中真正值得關注的經濟問題而言就是三點,其他要麼不是經濟問題,比如治安狀況、藥品安全,要麼就是政策無法太多改變、更應該留給市場來解決的問題,比如糧食安全、就業問題等。
那麼,什麼問題值得關注?經濟運行存在下行壓力、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宏觀債務水平持續上升——這看似是三個問題,其實恰是中國經濟癥結的三位一體,依賴投資的經濟模式面臨瓶頸,而過度投資在實體經濟層面表現為過剩產能,在金融層面則表現為債務問題,過剩產能的堆積以及債務問題的爆發,則最終會成為壓倒經濟的致命稻草。
經濟自有其規律,正如市場並非人力可以操縱。中短期來看,伴隨著近年中國投資比例的不斷加大,中國的投資回報率已經處於逐年下滑趨勢,長期而言,從經濟收斂的基本邏輯出發,近年來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出現大幅下滑;以日本韓國等趕超型經濟體的歷史來看,中國經濟未來的潛在增長率必然難以維持過去兩位數輝煌,未來甚至可能步入5%到6%的增長區間。
也正因此,站在中國經濟轉折的關鍵時刻,糾結於2014的目標是7.5%還是7.2%抑或7%並不是核心問題,討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也不應流於表面,甚至當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列出的六大任務也會隨著形勢變化而變化。對於中國經濟而言,更為迫切的需求在於,一方面清理過剩產能意味著經濟面臨去槓桿的需求,另一方面去槓桿則可能導致債務問題的最終點燃,如何在維持當前經濟不出現斷崖式增長的情況下,在制度與運行兩個層面有效對債務雷區進行「拆雷」工作,成為未來數年的改革重點。
換而言之,改革意味著徹底的刮骨療傷,而並非進一步的飲鴆止渴。在新書《中國經濟怎麼了》中談去年中央經濟會議時,我曾指出過剩產能與債務危機的最終危害超出人們想像,也強調2013年是改革最後窗口,「展望2013,中國經濟將溫和回升,甚至會是個好年景。但如不抓住這珍貴的時間窗口,重啟一系列重大改革,這一年也可能成為中國最後的‘黃金時間’」。
如今看來,這一判斷基本正確,變化已經發生,不過即使猜對了開始,結果仍舊存在懸念,2014年將是無不艱難的一年。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