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10月16日訊】前總理朱鎔基先生,治國為政上的是非功過,自有歷史學家評說。我這裡要說一說,他對漢字的貢獻:使「鎔」字擺脫了異體字的困境、窘境,搖身成了合法字、正體字。
1955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的《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被放在括弧內的異體字,「從實施日起,全國出版的報紙、雜誌、圖書一律停止使用」。該表中,朱鎔基的「鎔(鎔)」字,被列為「熔」字的異體字。也就是說,朱鎔基的姓名應該寫做、印成「朱鎔基」。
從1955年一直到1993年,「鎔(鎔)」字都是沒有合法地位的「黑戶口」,見不得光的「二奶」。
我翻檢了一下手邊的兩種權威字詞典。第8版《新華字典》(1993年7月),「鎔」的出現形式仍然是「熔(鎔)」,是「熔」字的異體字。修訂第3版《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7月),「鎔」雖然不在括弧裡,但也只是兩個字的註解:「同‘熔’。」第10版《新華字典》(2003),「鎔」字不但從括弧裡脫身而出,而且有了自己的義項:「鑄造用的模型」。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2012)「鎔(鎔)」下共列三個義項:熔鑄金屬的模具。借指規範;模式。舊同「熔」。
朱鎔基真正進入公眾視野,始於1987年出任上海市委副書記兼市長。從此,他先後擔任上海市委書記(1989—1991)、中央政治局常委(1992—2003)、國務院副總理(1991—1998)、國務院總理(1998—2003)。
隨著朱鎔基成為直轄市主官、國務院總理,進入公眾視野,他名字中的「鎔」字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公眾關注、議論的對象。開明人士沒有問題,保守、護法人士一定會對此表示不滿,發出質疑:堂堂國家領導幹部怎麼可以行使特權,在自己的名字裡使用一個異體字呢?
當年國家語委的一位領導,曾在一次學術演講中透露,為了這個「鎔」字,國家得消耗大量資源、資金。因此,他曾經有過出臺一個限制人名用字的政策的設想。他說,一個孩子,長大以後默默無聞,籍籍無名,取什麼怪僻的名字都無所謂。一旦成為知名人士,成為國家領導人,一言以蔽之,成為姓名經常在印刷品中出現的人物,就很麻煩。因為,為了印刷他的名字,國家將額外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誰能保證一個孩子長大後不成為這樣的人物呢?」他說這話時的神情,我記憶猶新。
終於,1993年9月3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文字應用管理司作了一個批復,《關於「鎔」字使用問題的批復》。該批復指出:
「異體字必須是同音同義的,只是字形不同。‘鎔’字有‘熔化’、‘鑄造’、‘鑄器的模型’等幾個義項,在這些義項中只有‘熔化’這一義項‘鎔’、‘熔’意義完全相同,‘鎔’是‘熔’的異體字。‘鎔’字的另外幾個義項是‘熔’所不具備的,因此,當人名用字中‘鎔’表示‘熔化’以外的意思時,‘鎔’不是‘熔’的異體字,可繼續使用,並按偏旁類推簡化原則,‘鎔’字應作‘鎔’。」
朱鎔基名字中的「鎔」字,算是得到了官方機構的承認,從此有了合法的地位,「二奶」搖身成為正室。
有心人可以考證一下,朱鎔基的履歷檔案、他本人的簽名,有沒有曾經印成、寫做「朱鎔基」的。據我所知,從朱鎔基進入公眾視野起,他的姓名就是「朱鎔基」,沒有見過「朱鎔基」。
我大膽猜測一下,朱鎔基的姓名之所以被印作「朱鎔基」而不是「朱鎔基」,跟他本人有很大關係。比如說,他要對給他取名的長輩表示尊重,不願意隨便改字,或者他認為「熔」字跟「鎔」字意思不一樣,「熔化基礎」不成話。如果他本人不堅持使用「鎔」字,他人是不會計較、在乎「熔化基礎」的。
朱鎔基對漢字的貢獻,當然並不限於一個「鎔」字的成為正體字。
「鎔」的背後,是一類現象。即:姓名的特殊用字現象。新近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就對姓氏人名用字採取了非常尊重、寬容、人性化的政策。「盡量將姓氏用字收全,並在已有的人名用字中選擇一些適合於起名的漢字進行規範,可以保證個人姓名有效地在社會上流通。」(王寧主編《<通用規範漢字表>解讀》17頁)這個政策,跟朱鎔基的「鎔」字,跟《關於「鎔」使用問題的批復》,顯然是有一定關係的。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