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晉城 原住民守護祖屋 千金不賣(圖)
雲南晉城老建築
【看中國2013年09月15日訊】兩千多年前,位於雲南昆明市的滇池沿岸有個古老的王國,司馬遷稱之為「滇」,後稱古滇國(前278年—115年),該國約於戰國中期出現,東漢中期消失。考古學家自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發掘,在滇中及滇東北地區發現40多個古滇文化遺址,其中晉寧縣石寨山所出土的青銅器,被列為中國三大出土奇蹟之一,而曾為古滇都邑的晉城古鎮,多得原住民悉心守護祖先留下的老宅,千金也不賣,至該鎮明清建築保存完好,他們又過著古樸的生活,使鎮內古風飄飄。
循著古人的足跡,記者走進晉城古鎮,踏訪古滇國都邑遺蹟,試圖尋找散落於古鎮的遠古文明。
千年滇文物出土
如今的晉城已經長大不小,古滇文化公園內,晉城石寨山出土的滇王金印、滇國神柱、貯貝器等文物,被複製為青石雕塑,依次聳立於偌大的廣場上供人憑弔,寬闊的盤龍路已成為晉城鎮的主幹道。而一旦走進晉城老街,卻發現這裡古舊名居依舊、市井喧囂依然。
保存明清古建築
百度「晉城古鎮」得知,晉城由老城的上西街、下西街、官井街等8條街道組成田字形。那麼,記者腳下的十字路口,就應是田字之中心點了。
沿老城中的官井街走到十字路口,記者前方約30餘米處是關聖宮,左首是下西街,右首即為上西街。晉城老街雖然面積不大,卻有政通、人和、北門、上東、上西、下西、官井等18條街道,並有鳳翥、龍翔等巷若干,街巷密佈、阡陌縱橫。史載明代成化22年(1486年)曾筑磚城,建瓮城和龍翔、南熏、鳳翥、拱城四座城門,以後數百年間,或毀或修,1954年實地勘測時,殘破的原城牆周長有4100米,高4米,至1958年才完全拆除。幸運的是,城牆雖已拆去,但古城內明清時代的民居和公共建築如今卻大都保存完好。
記者發現,晉城古鎮老街上的古舊民居,其兩側山牆頂部輪廓大多呈「Ω」形狀,這在當地被稱為「歇山式風火」的山牆形制,其功能主要是防火,一旦隔壁房屋失火,「歇山式風火」即可擋火而不致火燒連營。
居民為祖屋自豪
「在整條老街,我家的老屋是最好的。」上西街12號57歲的現主人李錦芳,說這話時頗有些自豪。這是一座前三、後三,四間八耳、兩天井式的建築,由大門進入便可見一天井,左右兩側為耳房,上為正堂屋,下為倒座,四面房屋圍合,屋簷相接,由空中看來猶如一顆印章,這就是當地俗稱「一顆印」的建築格局;正堂屋的兩側均有樓梯通往樓上,正屋一側則可進入後三,其格局與前三相彷。李錦芳指點著耳房的橫樑、柱頭、木窗、板壁等處做工精緻、線條流暢、形象生動的圖案如數家珍:「有馬鹿望金鐘、麒麟、虎、貂,還有花、鳥、魚、蟲。」
祖屋傳到李錦芳,已是第三代。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來參觀老宅的人多了起來,有部分參觀者看過老宅後,與李錦芳談起要以重金收購老宅中的木雕及彫花格子門窗,擾得李錦芳不勝其煩。雖然收入並不豐厚,但李錦芳頗為堅決:「祖宗留下的東西,千金也不賣!」
原住民更懂愛惜祖物
晉寧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李雁遐介紹,如今晉城老街上仍居住著7,800餘人,大都為原住民。「他們對自己祖先留下的財產,更懂得愛惜。」李雁遐說。
在保存較好的北門街111號民居,年已86歲高齡的徐景虞老先生對當年建造房屋時的情景記憶猶新:「建房時我才5、6歲,立梁時就在那裡打瞌睡。」徐老先生指點著自家老屋向記者講解:「這邊原是烤酒房、這邊原是馬廄。」本來要建前三後三的宅院,後因家道中落而擱置。老屋得以完整保存,得益於不斷的修繕,「去年還把屋面的瓦全部換了一遍。」徐老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