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13年06月28日訊】最近一段時間,大家都在討論李克強掌管國務院100天。普遍認為他正在採取強硬的措施,嚴格控制投資和銀行貸款規模,逼迫企業向高效率,低能耗,高就業(單位投資和GDP的就業量)方向發展,也就是經濟結構轉型。從而告別過去以高投資,高出口,低技術,高污染和高能耗的傳統增長模式。
然而,市場對轉型手段的反應是這樣的:滬深兩個股市狂瀉,上證指數星期一下跌5.3%,擊穿2000點,昨天和今天,還是處於微跌狀態,26日收盤1951點。
與此同時,銀行間的隔夜拆借利率繼續上升,直逼高利貸的利息區間。
如果股市繼續下跌,如果銀行間的拆借利息不降,許多企業將要瀕臨破產,實體經濟將受到打擊。
今年的GDP增長目標還算保守,只有7.5%。往年定的指標,一般都能超過,這樣在政治上比較好交代,政府年終的工作報告才可以這樣寫:「儘管今年我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國際和國內的嚴峻形勢,在xxx的正確指導下,在各地政府的艱苦努力下,我國還是超越了國務院規定的增長目標。」
為了保證實體經濟不大幅度下滑,國務院又必要作出妥協。所以,這兩天,央行開始鬆動,不能說是大面積的放水,卻可以說是允許銀行有更多的自主權開始放鬆貸款的條件。
《人民日報》評論員前天還在為國務院的強硬態度作了專家的解釋:政府不是奶媽。不能一沒有錢就找政府。股票下跌,更不能找政府。
這樣的解釋,完全符合經濟邏輯,更符合政治邏輯。
但是,政府本身卻害怕這種邏輯。因為,如果經濟增長滑坡,人民最多就再倒一點霉,而政府的名聲卻要受到很大的損失。GDP增速下滑不要緊,要緊的是如何解決1000多萬的新增就業崗位?如何解決700萬新增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如果經濟滑坡太厲害,假設下滑到了6%以下,中國就無法解決上面的就業問題。
這樣大的就業壓力,可能讓新政府原來出於好心的結構性調節,成為老百姓不支持,甚至反對的政策。
照道理,6%, 甚至5%的GDP增長率還是很好的。關鍵的問題,是這樣的增長率,必須建立在一個非常合理的經濟結構上面,才可以滿足中國目前巨大的就業需求。
目前中國的投資結構,經濟結構,無法在這樣低的發展速度下,解決就業問題,解決高速城市化進程中的移民問題。
可是,調整結構,需要時間,更需要技術的同步發展。如果現在就採取強硬的手段,卡住以往的投資項目,就可能欲速而不達。(看點:央行表態提供流動性支持 鐵腕態度為何軟化)
因此,李克強處於兩難的境地。如果調整結構的手段太激烈,不想當犯了投資飢渴症的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奶媽,可能會導致短期的經濟危機。可是,如果李克強不加控制的當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奶媽,將可能導致長期的經濟危機。
所謂穩發展,就是為了避免短期經濟危機。所謂調結構,就是為了不產生長期的經濟危機。
李克強為了穩增長,已經被迫當了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奶媽。
但是,他沒有忘記,也不應該忘記,這種奶媽的角色,是無可奈何的,是短期的。
長期的目標,還是經濟結構調整。希望中國今後6%的GDP增長速度,就能解決1000萬人的就業,能夠做到節能減排,把經濟發展引導到適度增長,可持續,高就業,高能效,低污染,收入分配日趨均衡的健康軌道上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