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媒體最新一項社會調查顯示,食品安全、環境污染和貧富差距等已成為影響中國公眾安全感的主要問題。有學者指出,中國需要開啟綜合性制度變革保障民生,而目前單一的行政治理措施已難以奏效。
最新一期的《小康》雜誌報導說,該雜誌於今年4月底與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聯合在全國範圍進行了一次「中國平安小康指數調查」。結果顯示,在約20個各種影響中國人安全感的因素中,「食品安全不能讓人放心」、「環境污染嚴重」、「所在城市貧富差距過大」、「醫療得不到保障」和「信息財產安全容易泄露」等依次名列受訪者最為擔憂的問題。
北京理工大學人文學院的胡星斗教授就此表示,中國的高速經濟發展日趨凸顯出高風險社會的特徵,這種風險並不能單純以犯罪率高低加以衡量,而是普通民眾無法享有免於恐懼的權利。
他說:「食品安全、環境安全、財產安全甚至也包括生命安全,這些都是擺在人們面前的課題。更重要的是,中國人民還不能享有免於恐懼的自由:食品安全,在中國癌症發病率不斷攀升;空氣安全、環境安全,也是完全影響到我們每個人都身心健康;財產安全,拆遷、征地甚至像重慶那樣的以‘黑打’的方式打黑等等等等。總之在中國這樣一個社會,不安全感的確普遍存在。當然有的人不一定感覺得到,大多數人都是事到臨頭,才會感覺到原來自己處於這麼不安全的一個環境之中。」
這份隸屬於中共中央《求是》雜誌社的《小康》雜誌還表示,上述調查分別從社會治安、衛生安全、生產安全、經濟安全和心理安全等五個方面進行衡量,並參照國家有關部門的監測統計數據和大量社會信息,採用了基於實名制的網路調研方法,同時兼顧性別、年齡段、受教育程度及職業等分布情況,因此該項調查置信度水平應在95%以上。
那麼究竟是什麼影響了中國人的安全感?本臺記者在採訪過程中,華東理工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曹錦清教授給出了他研究總結的五大因素。
曹教授說:「第一當然是腐敗問題;第二是環境問題;第三是食品安全之類的問題;第四氣候變化問題;還有就是一些社會的不安全問題,這些問題老百姓這幾年來反映都是比較多的。反腐敗最近這一階段抓得比較緊,環境問題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能是一邊治一邊污染。這些事情我們見諸於報端的不少、我們自己感受到的也不少,一下要解決估計也有難度。至於各種安全感,在快速的轉型當中人們總有一種焦慮感、不安全感,估計要解決也是比較難的。」
北京理工大學的胡星斗教授則指出,針對民生保障的現實狀況,單一強調執法監督等行政治理措施已很難奏效,中國更需要在制度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變革:
「中國最主要的問題倒並不一定是存在這些不安全的因素或者說人們存在不安全感,更大的問題是這種不安全感只會不斷地加深。我們在人治的道路上越滑越遠,如果沒有法制那就沒有安全感。只有通過綜合的制度改革,才能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環境問題等等。這些看起來是某個層面的問題,但實際上是綜合問題,比如涉及到對官員的監督、對監管者的監管,這可能就需要某種民主制度作為支撐。中國只有從體制層面、從制度層面進行綜合改革,才能解決不安全問題。」
《小康》雜誌在今年5月同樣利用網路平台聯合「新浪網」進行了有關「2013年中國平安小康指數」的問卷調查。報導說,上述調查結果在男性佔70%、女性為30%的比例下,同樣顯示公眾對自身安全感的擔憂。有心理諮詢專家指出,中國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的狀況,已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易於傳播的「集體潛意識」,例如搶購、傳謠及缺乏人際感情等等。而反之,安全感的缺失也同樣是導致大部分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