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美」一說本來源於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西歐的藝術家們把摒棄了道德功利性而形成的純美形式、純美享受視為最高價值的藝術,並由此形成了一種歐洲的「耽美」藝術思潮。唯美主義和浪漫主義也因而產生。這股西風刮到日本時首先體現在日本的近代文學中,是為反對自然主義文學而出現的另一種文學寫作風格。這裡所說的自然主義,就是指以暴露人性醜惡為主的寫作風格。而耽美派作家如谷崎潤一郎、佐籐春夫、永井荷風等,在當時的作品中都力求體現出純粹的包含一切美麗事物而又能讓人觸動心靈的最無暇之美,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官能之美,並陶醉其中追求唯美的文學意義。
《日本國語辭書》釋義「耽美」一詞也為:把美視為最高價值,並傾心沉醉於美的世界之中。可以說,「耽美」一詞自出現於日本,就因契合了日本人的尚美意識從而引起了日本人內心的共鳴,併發展成為後來的耽美文學、耽美漫畫,以至完善了日本人的耽美情緒。
不過,即使沒有歐洲傳入的耽美一說,日本人其實自古也是耽於美之中的。這從他們敬畏自然、保護自然並形成諸如由欣賞自然之純美到創造出枯山水這種抽象的唯美庭園,都可以感覺到日本人基於他們的唯美情緒,對純美的事物所給予的細膩的維護和極致的創新。這種耽美情緒,時至今日不僅僅只表現在日本的諸如電器、汽車、服裝、建築和飲食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已融入了日本人的精神深處,由耽美意識形成了今天的一種廣泛的耽美文化。而由這種耽美意識形成的耽美文化,又時時處處讓日本人自覺地耽於唯美之中。良性循環,日本自然也就成為了世界公認的美麗國家。
日本特殊的惡劣地理環境,自古就使得日本人性格裡生成了敏感、脆弱成分。而人一旦敏感,性格自然就趨於細膩,而耽美同樣也使人變得細膩起來。日本人的細膩卻是出了名兒的,對待事物的那種事不厭細毫釐計較行事模式,可以說是到了無微不至登峰造極之地步。初到日本時,有些時候對於日本人的細膩會讓人產生一種瑣碎繁文的感覺,但久居後就會發現,其實正是日本人的那種事無鉅細一概謹慎為之的做法,才讓我們享受到了這種由日本人的細膩嚴謹而給我們帶來的諸如出行便利、遇事放心等。每當這些時候,我們才會認識到,其實正是日本人的這種吹毛求疵、纖密較真的行事風格,才最終形成了日本人彼此互相負責的責任鏈接。相對於整個日本社會,則表現在處處充滿和諧、溫情和關懷等。雖然很多隻是表面功夫,但促成了日本整體社會的「大和」卻是不爭的事實。
日本人因耽美而變得細膩,而人變細膩了,自然更趨於耽美,耽美與細膩互補,就好似焦不離孟,久而久之,就成就了耽美細膩的日本人。人耽美,表現在表面上就顯得優雅;而細膩了,就自然懂得處處為他人著想。也因此,這種擁有耽美細膩品性的日本人,一直以來廣受世界歡迎,成為國際社會寵兒,也就是順理成章了。
不過,對於擁有耽美細膩品性的日本人自己來說,這也不全都是益處。凡事利弊共存,耽美細膩給日本人帶來的敏感脆弱就導致他們經常性的神經兮兮,不堪負荷的精神壓抑也是其典型的副作用之一吧。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