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在中國汽車市場遇冷的不止日系品牌(圖)

作者:Joseph B. White  2012-10-11 12:1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中國汽車市場似乎正在減速,這對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 Co.)、大眾(Volkswagen AG)和豐田汽車(Toyota Motor Corp.)等全球主要汽車製造商來說並不是好事。

據《華爾街日報》記者Yoshio Takahashi和Chester Dawson週二的報導,在島嶼爭端導致中日矛盾加劇之際,豐田汽車、本田汽車(Honda Motor Co.)和日產汽車(Nissan Motor Corp .)上個月在中國市場的銷量都出現大幅下降。

中國消費者可能是出於民族主義的理由而不買日本車,但有跡象表明,要實現在世界最大汽車市場的宏偉銷售目標,所有汽車廠商的難度都在日益加大。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China Association of Automobile Manufacturers)數據,中國7月份(最近一個有完整數據的月份)汽車銷量較6月份下降了12.6%。

諮詢與市場研究公司J.D. Power and Associates的分析師漢弗萊(John Humphrey)說,如果中國市場汽車銷量增速長期放緩(更不用說不增反降),那麼中國汽車工廠和汽車品牌的過剩程度將暴露無遺。

他說,中國約有95個不同的汽車品牌。內外資廠商乘用車和商用車產能一共達2,850萬輛,比消費者今年可能購買的數量多900萬輛左右。中國48家國產汽車廠商一共約佔乘用車市場的30%,平均每個國產品牌今年全年的銷量可能在8.75萬輛左右。漢弗萊說,按行業標準來看,這個數字是非常低的。

他說,如果只是市場力量在起作用,那麼很多國產廠商早就關門歇業了。

他說,從很多角度來看,中國汽車市場都像是20世紀初期有數十家品牌在競爭中死掉的美國。到50年代,通用汽車、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和克萊斯勒(Chrysler Group LLC)支配了市場,直到亞洲、歐洲品牌在70年代、80年代入侵美國,對它們的霸主地位構成挑戰。

《華爾街日報》駐北京記者田康(Carlos Tejada)對「Corporate Intelligence」欄目說,由於國內市場飽合,中國汽車廠商正在力拼出口銷量。到目前為止,中國國產品牌的汽車出口顯得微不足道。而很多中國消費者更青睞西方品牌,這又進一步加大了國產品牌的產能過剩問題。

分析人士曾經預計,擁擠的中國汽車市場將出現一個為時數年的洗牌過程。而過去10年穩定而強勁的增長使他們的預言歸於失敗。而現在,那些可以在優勝劣汰過程中極大受益的國際汽車廠商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國產汽車廠商僱用了成千上萬的工人,中國政治領導人會不會放任它們枯萎、死亡?

初步跡象表明,中國政府官員拯救本國汽車廠商的決心不亞於美國或歐洲的官員。電子週刊《美國汽車新聞·中國》(Automotive News China)報導,吉林省政府將拿出最高人民幣3萬元的資金補貼中國一汽(FAW Group Corp.)生產的國產品牌汽車。中國一汽跟德國巨頭大眾汽車有一家合資公司,據《美國汽車新聞·中國》報導,大眾品牌汽車的銷售表現不錯。但一汽品牌「奔騰」(Besturn)的銷量卻不怎麼樣。

從長遠來看,大眾和通用別克(Buick)等西方品牌或將成為贏家,但如果降價和補貼成為常態,它們期望從中國市場取得的高額利潤就有可能減少。在汽車廠商公布第三季度業績之際,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地方。

来源:華爾街日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