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國人開會和外國人開會主要不同在哪

 2012-10-10 14:4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開會原本是自古以來,世界各國各地都有的活動。無非是群體內的成員,大家在一起商量事情該如何解決唄!但似乎以當代中國的會議最為典型、最體現中國特色,最值得說、也說得最多。現代湘籍作家張天翼寫過一篇著名小說《華威先生》,就是專門諷刺那些天天「跑」會議的人——其實主要還不是諷刺開會的人,因為這不過是他的任務,他是被迫去替領導奔波和應酬的;而是諷刺開會成風、官僚主義和衙門作風和形式主義和僵化體制的社會現實。

開會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項。只要不是開會成風、形式至上,那會還是得開的。那麼,中國人開會和外國人開會的主要不同點是在哪裡呢?

張展信在《洛陽晚報》上撰文,提到了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從外國回來的朋友很疑惑地問他:「為什麼在國內開會,很多人都沒有進行發言,講話的好像就是那麼幾個人,其他的都是聽眾。」這位朋友大概是離開祖國很多年了,或者是很小就出國了的,所以對自己國家的國情才如此不瞭解。

張展信對朋友的回覆是:「你是沒有學好中國的古文。」他宕開一筆,談起了中國古代的戰爭。在中國傳統古文中對戰爭的描寫,往往其重點和主要筆墨篇幅是放在戰爭前期的準備工作上,濃墨重彩,長篇大論,細緻介紹和分析;至於戰爭的過程和結果,相對而言卻內容簡單得多、篇幅短小得多,輕描淡寫,三言兩語就說完了。顯然,中國的會議也是類似現象、類似道理。

這就是中國的會議和外國的會議最大的不同。中國人真正的開會其實是在開會之前,而開會只不過是個結果,是宣布;外國人開會才是真的在會上開,在會上談,在會上定。在中國,大會之前的「小會」才是真正的會,我們叫常委會、領導碰頭會、特別會議之類。事情常常是在開大會之前,在決策層裡私下進行了溝通和交流,已經確定下來了的。即便是非常重大的決策,也得幾個主要領導先開個「小會」私下商議,給出一個初步方案,再拿到大會上供大家參考、選擇。包括問題怎麼分析、事情怎麼解決、文件如何撰寫、機構如何組成,乃至大會發言稿、哪些具體計畫步驟,都先在「小會」上宏觀敲定,然後由龐大、有效的秘書團隊迅速進行具體和細節操作,於大會召開前夕徹底完成。

所以,一般而言,中國人的會議只是個形式、走過場、辦手續罷了。所以只見少數幾位領導在主席台上正襟危坐、一本正經地念發言稿,按部就班地完成會議程序;開會的人們則不過是無所事事地坐在下面,帶著耳朵去聽、帶著眼睛去看、帶著手去舉與拍。有句話不是說嘛,「人大舉手、政協拍手」什麼的,無可厚非,民族特色嘛。其實挺無聊的,可大家表面還要裝得很嚴肅、很認真的樣子。而中國的會議就是如此:看起來莊重、神聖,其實單調、沉悶。

可是在西方國家,他們會前私下溝通的非常少,基本上還是通過在會議上大家一起討論、商量而解決的。因此,在會議氣氛上,他們就顯得熱烈、自由、開放多了。

在中國,不管是開會、戰爭等等,在大多數情況下,真正的交鋒都是在幕後;這也讓人想起文學上常常用到的一句話,那就是陸游所說的「工夫在詩外」。

来源:凱迪社區 -貓眼看人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